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2 01:1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06:25
地质力学的观点认为,矿产的分布规律是受成矿的物质条件和成矿的构造条件双重因素控制的,下面一些问题是值得重点研究的。
1.研究成矿-岩浆带的分布与构造体系的关系
内生矿床,除了所谓侧分泌的热液矿床外,大都与一定性质的岩浆岩有关。岩浆岩的分布是受构造体系控制的,这一点已为大家所熟知。除此之外,已有迹象显示,岩浆岩的岩相和物质分带与构造关系也至为密切。一般岩浆岩岩相带的走向与压性结构面走向大体平行,当主压面产状接近直立时具有对称分异的特点,当主压面产状倾斜时,则大体向着倾斜方向,岩石性质有由基性变酸性的趋向。
岩带中的岩体受构造体系不同级序的构造成分控制。也有一些资料说明,受张性断裂控制的岩体,分异较好,利于分异矿床的形成。
2.研究内生矿床的构造-成矿模式
不少资料表明,从高温到低温的成矿序列也依次出现于从高压带到低压带的变化。例如,受压性构造控制的矿床,一般愈近构造带成矿元素的原子半径愈小,结晶能力愈强;远离构造带则分布着原子半径较大,结晶能力较弱的元素。
在构造体系复合的地方,其压力最大或最小的独特部位,往往控制了某些成矿元素的聚集。
在岩层发生变质的地方,常常出现原子半径大的元素向低压区移迁,原子半径小的元素则向高压区运移的物质交换,从而在不同的变质带富集不同的成矿元素,形成不同的矿床。
上述两点及有关的一些问题显然涉及构造运动过程中物质的形变与相变问题,即进入地应力(或构造)-地球化学的研究范畴。这么看来,成矿过程中成矿元素的迁移聚集与构造形迹的形成,是构造运动的两个表现方面,不是孤立的。只有研究构造—成岩—成矿过程中物质不同形式运动的联系性,才能认识成矿的必然性,达到从本质上认识矿床的分布规律。因此依照构造体系,即地应力场的规律建立活动性不同的成矿元素的各种成矿模式,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3.探索矿床垂直分带问题
从三度空间上看,不同类型矿床的水平分带,只是一个表现方面,如果矿带出现侧伏倾斜,则水平分带现象更为显著。在这种情况下,成矿元素水平分带常常预示着深部有垂向分带。另外,随着深度的变化,地应力的大小也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在不同深度出现不同的成矿元素聚集带。基于这两种原因,地下的矿床可能与地面上的矿床有所不同。因此研究构造形迹从上而下的力学性质和所反映的地应力大小的变化,结合成矿元素的性质,特别是晶格能的大小,可望推测深部可能出现的矿床类型。
4.研究沉积矿床与构造岩相带的分布规律
沉积盆地的分布是受构造体系控制的,沉积岩相带的分布大体与盆地边缘平行。沉积层的厚度和分选性及化学分带虽然也与水动力及气候、生物条件有关,但主要取决于构造活动的强度和频度。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即构造与沉积建造关系的研究,以往做得很少。近年来国内外对层控矿床颇为重视,其研究领域不限于同生沉积矿床和同生岩浆层控矿床,还包括了花岗岩化有关的矿床,以及由它们变质和次生富集形成的各类矿床,而地质力学在这些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
作为沉积建造的重要控制条件的海水进退规程、气候变迁和构造形迹都是受地壳运动支配的。这方面虽然已经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对海进和海退过程中的氧化还原条件,以及成矿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分散与聚集规律,尚缺乏系统研究。生油凹陷,最初属还原环境,沉积了富含有机质的有机物。以后随着构造运动,海水(或湖水)退走,湖泊干涸,转而沉积了石膏、岩盐、钾盐和其他盐类矿床,以致油层的上部往往出现含盐层,地下水含盐量也显著增加。这两点可以作为预测石油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