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2 07:3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19 20:11
读着董桥的散文,在秋天醒来 在这样一个时光近乎凝滞的秋天,收获了董桥。 历经今夏的炎酷,不断调整与纠正,不断反思与否定,心绪愈来愈淡然,不再为些许不如意而心起波澜。似乎每个夏秋之交都是一段低潮,但当看淡云卷云舒,便可不必再为琐屑牵绊。 前几日偶尔遇见繁体的“达”(达)字,茅塞顿开。走之加一个幸,成为“达”,多么会意。在人生旷远苍茫的旅途上,要到达心中所愿的彼岸除了夜以继日的行走,追求,还因了那一个“幸”字,幸的是身边人,幸的是身边事,这分幸运在于感恩,在于心怀感激的善待周遭的一切,并在纷繁的人世中努力保持内心的一分平静和纯净。 这份平静和纯净,在这个因“幸”而“达”秋天,董桥的散文给了我。 还是在汪涵《有味》一书的序言里认识了董桥,记下来这个文气雅致的名字。于是一本《旧时月色》躺在书桌上,偶或翻动,穿插一些英文,初看时有些突兀,似乎有些艰涩。待沉下心静静读下去,简洁的笔调如山水画般淡淡写意,笔管下升起一轮当时明月温暖着旧日情怀,也照亮了今人的迷行。读下去,一页一页,一夜一夜,一发不可收拾,如痴如醉,相见恨晚。继而如饥似渴的追读《今朝风日》,再又读《墨影呈祥》,董桥笔底的那一股风雷震撼着我那颗妄想追求文学之路的心,让我看到了中国当代散文的又一杆标尺,心虚的叹一口气,至今未敢再轻易动笔。 董桥的文字承起了*文人的格致,细腻,清雅。董桥藏书,藏画,玩扇面,玩文房之物,把玩的是中国浩瀚渊深的文化体统,珍藏的是一泓文字的清泉。他如*留洋的文人一样,愈留洋愈反衬出其血液之中流淌的民族韵味,将中西文化并致,把古今风景合一,董桥的文字是诗情画意,是岁月光阴,是淡淡一抹清愁,是悠悠一瓣心香。 董桥藏书,董桥写书,董桥爱书。董桥爱书中的文字,书中的故事,也爱书本身承载的风霜星月。董桥对其作品的装帧、版本有着近乎苛刻的审美要求,我想,他也定是如木心一样,期望作品均以繁体印行。基于版本,版权,字体等诸多原因罢,董桥的文字在*印行极少,且简体字又偷走了字里行间的意境。 迷上董桥。追读董桥。从网络上寻到可从香港购进董桥牛津大学出版社印行的董桥散文集子,价格高出*四倍有余,然而当书本捧在手中,那精美的透着文雅的装帧,显出了董桥对文字和书籍的在意,显露了港人对文化的尊重,现代印刷技术批量生产的书籍之中却丝丝透着书人的一分有如手工的匠心。*少有。 《景泰蓝之夜》、《这一代人的事》、《记得》三本牛津版繁体书静静的躺在书桌上,似*隽永的闺秀。想读,又不忍读,生怕书页翻展之间留下不该的污损,生怕读完这几本,以后怎么办。遇到董桥的文字是读者的幸福,遇到董桥的文字是写作者力不从心的隐痛。 追读董桥。珍藏董桥。又定下董桥十来本散文集子,今日或将发出,带着董桥一身的诗情画意和一腔的文房密语,在这个秋天,轻轻叫醒了一个醉心文字的青年的痴梦。 这个秋天我对于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的认知,不再沉迷于所谓得失,所谓宠辱。这个秋天我对于文字的意义有了全新的感知,幸运的甘心沉迷于文字的世界里,不愿自拔。 读着董桥的散文,在这个秋天醒来,收获董桥,收获文字,收获心底的那一分平静与纯净。 2010年10月18日 东大影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