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龙果易发生什么病害,怎样防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5:1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9 01:57
1.炭疽病症状:病斑初期为紫褐色,直径约为0.5~50px的散生、凹陷小斑;后期扩大为圆形或棱形病斑,继而可连成片造成肉质部干枯,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点。近年炭疽病发病率最高, 是火龙果的主要病害, 对火龙果的损害最为严重,要特别重视。病原:为炭疽菌Colletotrichumsp.。
图示:
2.疮痂病症状:病茎表面出现不规则的砖红色坏死斑或铁锈坏死斑,略突起。病斑初期直径5px,后期病斑成片生长形成长2~375px,宽2~125px的大型病斑,表面光滑,严重时直接伤害到肉质茎,危及整个植株生长。该病多发生在植株中部较老节的两棱中间,后期可见到过度生长的木栓化病斑,幼嫩茎节不发病。疮痂病的植株发病率在50%以上。病原:经初步鉴定为细菌引起。
图示:
3.软腐病症状:病斑初期呈水浸状半透明,后期病部呈水渍状,为黏滑软腐状,发出腥臭,并且蔓延至整个茎节,最后只剩茎中心的木质部。此病多发生在植株中上部的嫩节,由伤口侵染引起,与虫咬和其他创伤有关;但对植株的危害严重,常造成发病茎节腐烂甚至向下和向上蔓延至其他茎节。如果苗期管理不善,田间土壤湿度过大,发病普遍。病原:为欧文氏杆菌Erwiniasp.。
图示:
4.枯萎病症状:植株茎节失水退绿变黄萎蔫,随后逐渐干枯,直至整株枯死;枯萎病症状最早出现在植株中上部的分枝节上,起初是茎节的顶部发病,然后向下扩展。潮湿情况下,病株上生有粉红色霉层。病原:初步鉴定为尖胞镰刀菌Fusariumomys-porum Schlecht.。
图示:
5.茎枯病症状:植株棱茎边上形成灰白色的不规则病斑,上生许多小黑点。病斑凹陷,并逐渐干枯,最终形成缺刻或孔洞,多发生于中下部茎节。病原: 目前有三种病原菌可引起上述症状,色二孢Diplodia sp.、壳二孢Ascochyta sp.、茎点霉 Phomasp.。
6.溃疡斑症状:初为红色的针尖大小病斑,散生于茎表皮下,后发展成直径约为0.5~37.5px的桔红色斑点,病斑圆形,略突起。该病发生普遍,在徐闻县城南长乐种植园和湛江经济作物试验场中植株发病率均在60%以上。病原:目前尚不明确,根据我们初步研究,病原为一种真菌。
火龙果病害发病规律
1.品种不同火龙果品种抗病性不同。目前我国栽培的品种主要有珠龙、香蜜龙、红仙蜜果1号和白玉龙。粤西地区大量栽培的品种是白玉龙,红仙蜜果1号的种植面积比较小。据我们观察,由台湾引进的白肉品种白玉龙发病率普遍较高,两个种植果园病株率均在60%以上;从越南引进的泰国白肉品种白玉龙至今未发现受到病害侵染。红肉品种(红仙蜜果1号)在粤西地区种植面积较小,没有对此品种进行调查。
2. 节位老茎节和嫩茎节发病都比较轻,中部茎节发病严重,因为中部节位代谢活动没有上部幼嫩节位活跃,同时表皮层的蜡质层还没有完全形成,有利于病原菌侵入;老茎的表皮层已经木栓化并且覆有厚厚的蜡质层,病原菌不易侵染。中部茎节为结果枝,因此,受害后对产量影响较大。
3.水肥条件和耕作措施在不同灌溉条件下,病害的发生有很大差别。采用喷灌的果园,植株病害发生比较严重,植株发病率在63.1%以上,这是因为喷灌使果园的湿度增大过快,从而有利于病原菌的大量繁殖。另外,果园里的杂草较多和长时间不清除,病害发生也比较严重。 4. 病原菌数量我们分别于12月和5月对长乐种植园进行调查,第二次调查植株的发病率较第一次低,因为其间对果园发病植株的病斑进行剪除并集中销毁,而且用除草剂清除园内杂草。对湛江经济作物试验场进行的多次调查中发现,虽然对果园发病植株的病斑进行剪除,也用除草剂除灭园地的杂草,但是由于剪除的病残体没有集中销毁,仍然留在株行间,病原菌数量积累,致使整个果园的病情没有减轻。高新果品种苗发展基地在土表铺上1250px厚的垃圾肥,植株间没有杂草,而湖光镇火龙果种植地是采用高垄种植,植株间也没有杂草,这两个果园的植株发病率远远低于其他两个果园。
5. 季节、气候粤西属于*带地区,地处沿海,全年的温度、湿度较高,有利于火龙果病害的发生;炎热的夏季更利于病害发生。
火龙果病害的综合防治
1. 保护无病区目前我国火龙果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因此,应加强检疫工作,严格控制从病区向无病区调种引种;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留无病种苗。
2. 种植和选育抗病优质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火龙果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3. 减少田间病源最主要的是清除病残体,发病的茎节可结合疏枝剔除,并且将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如发现炭疽病、软腐病和茎枯病的植株应立即截除病斑并集中销毁。其次是清除株行间的杂草。 4. 加强水肥管理一是避免漫灌和长期喷灌。漫灌会使根系长期处于缺氧状态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