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反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5:19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0 01:14
一、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1.观念落后,缺乏学习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大量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以老师的讲为主,讲得越细越好,以教师和个别优秀学生的活动和思维,代替着大多数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导致大多数学生习只能被动的听,机械的练习。甚至个别老师依然是陈旧的老一套,只注重知识的讲授,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也违背了课改的新观念,更不适应现代社会所需人才的要求。
2.流于形式,忽视实质
我们有些老师对“师生互动”学习的实质理解不够,对互动学习的目的、动机、运用范围和过程没有认真的分析,认为一堂课中没有师生互动就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因此,随意的分小组,讨论一下就可以了。这样的学习有互动学习之名,却无互动学习之实,理解只是流于形式罢了。
3.互动过多,缺乏目的
个别教师认为,为了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误认为一堂课中师生互动越多越好,片面的夸大了互动的作用,殊不知,师生互动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并不是一种万能的学习方式。它缺乏了目的性,也就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
4.目标不明,缺乏引导
互动学习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之间有序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方式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充满活力。但在目前的教学中,有些教师过多的突出学生“自主”,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结果缺乏方向性适得其反。
5.形式单调,互动不足
事实上师生间互动的形式是可以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教师与学生全体、教师和学生小组、教师和学生个体,也可以是学生个体、学生小组、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而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目前主要采用的是教师与学生全体,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而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个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等多向主体互动严重缺乏。
6.内容偏颇,多认知互动,少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
一般把师生互动的内容分为认知互动、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三种,包括认知方式的相互影响情感、价值观的促进形成,知识技能的获得,智慧的交流和提高,主体人格的完善等等。但由于现行的课堂教学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把情感态度的形成等目标视为促进认知的辅助性目标,因而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真诚的内心沟通,缺乏与学生真挚的情感交流;更不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交换意见,发出和体验彼此的心声;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展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借鉴和研究彼此的长处。于是,课堂互动主要体现在认知的矛盾发生和解决过程上,而严重缺乏心灵的美化、情感的升华、人格的提升等过程。
7.深度不够,多浅层次互动,少深层次互动。
在课堂教学互动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这一问一答看似热闹,实际上只是表象,实际效果并不好,既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对教师问题的深入思考;我们还常常看到,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中,有许多雷同与重复,缺乏激烈的辩论,少见强烈的反驳,所有这些现象,反映出课堂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也没有情绪的激动。
8.互动作用失衡,多“控制一服从”的单向型互动,少交互平行的成员型互动。
在分析课堂中的师生角色时,我们常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把师生关系定为主客体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不管是主体、客体,都是分离、对立的。因此在许多学生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的课堂中,师生互动大多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一服从”影响,教师常常作为唯一的信息源指向学生,在互动作用中占据了强势地位。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教师角色
师生互动的真正实现,要求教师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初中数学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课堂中要想有效地进行师生互动,教师应扮演好以下几种角色:
(一)信息源:教师的信息源角色除了提供适当的情境作为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载体外,更多的是当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之间有较大的距离时,及时提供解决该数学问题的新的信息或知识,使学生在最近发展区中探究获得新知。
(二)媒介体:使在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起到媒介作用,及时架设探究知识的桥梁;在原有探究方法不能解决新的情景时,引导学生获得探究知识的新方法;融合学生探究过程中产生的不同观点、不同理解,并从中发现或提炼出智慧的火花。
(三)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者、共同设计者和参与者: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是学生探究活动中探究方法的指导者,但同时教师又作为学生的一员,与学生共同设计探究方案,并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
(四)教学节奏的*者: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及时对探究内容作出选择,并对探究深度进行*,使整堂课的探究活动具有比较合理的时间分布,从而使探究活动详略得当,并营造出探究活动的*。
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问题的解决方法
1.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知识水平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向活动过程。教师的教学活动,都是针对学生的,教师通过教学活动把已有的学识、能力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决定着课堂教学过程的成败。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教师必须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自学、培训、交流、沟通等方式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要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2.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成功的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借助对问题的探究,互相追诘,智慧在撞击中产生睿智的火花。这种活动在教师居高临下“满堂灌”的课堂是难以出现的,只有在民主、平等、友爱的和谐氛围中才能孵化繁衍出来。因此,师生关系如何,是师生互动成效的另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教师要积极与学生交往,建立起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气氛。在教学互动中,尤其应十分尊重和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切不可随意挫伤,既要对自满者有所抑制,又要对自卑者有所激励;尤其应善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行为,教师有了亲善、热情、平和、幽默的态度和情绪,才会引起学生满意、愉快、喜悦、崇敬的态度和情绪;尤其应谨记韩愈在《师说》中关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哲理,虚心向学生学习,使自己的思想水平、理论基础和专业能力得到升华。所有这些,都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学生主体积极性的调动。可以说,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对新型师生关系的检测和考验,更需要教师精心培育和珍惜。
3.设计“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扩大互动空间。
所谓“大问题”即粗线条式的问题。这种问题应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选择性,它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作策略的选择、材料的选择、思路的选择,而不仅仅是对某一具体操作方法的选择;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设计作多种假设与猜测,而不仅仅是按既定程序作一蹴即就的验证。当教师把“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抛掷给学生,就如把学生投置于一个偌大的陌生领域,学生可以放开手脚,但在茫然四顾之际又必须加强联系找到救生之路。此即为学生扩大了互动空间和互动需求。
4.设计多向合作的学习活动,拓宽互动途径。
学生互动受性别、性格、空间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性别相同,空间位置较近的学生之间容易产生互动,互补型性格的学生之间也较易发生互动。适当遵循互动规律,有利于建立积极适宜的互动。低年级学生由于组织能力、自控能力较低,宜于多设计同桌间、前后桌之间的两人合作学习活动。如:设计协作操作学具活动,产生行为调整;设计角色游戏,一方当小老师出题、提意见,一方做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安排互说思考过程,理解不同思维方式;让同桌两人一起发言;做完练习允许互相看看,互相对照。这些做法有利于学生个体间发生互动,了解他人学习方式,模仿他人行为,增进彼此感情,提供互相借鉴的机会。高年级学生适宜多设计四人组学习活动,增大互动的人际空间。在设计合作学习活动时,要兼顾到组与组之间的影响,教师对小组的影响,小组对成员个人影响,以此开发多种互动渠道。
5.设计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丰富互动内容。
在生动、多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交流的话题增多,情感体验丰富,思路打得开,彼此间容易发生相互影响,往往会产生“触类旁通”之感,或“触一发动全身”的现象,感性上也容易产生沟通。所以课堂上除了老师准备丰富的材料、设计丰富的环境外,还要引导学生收集各种信息资料,带到课堂上来,使课堂上的每个人都作为信息源,让学生在充斥信息的环境中接受多方刺激、发生互动。
6.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的,但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要作用。成功的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无不闪烁着教师智慧与创造的光辉。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是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好方案。主要包括互动问题的确定,互动形式的选择,课件和板书的配合,应对各种可能状况的预案。其次是实施过程的艺术*。或者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适时“释惑解疑”;或者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推波助澜”把讨论引向深入;或者对学生的意见加以归纳和提练,“画龙点睛”;或者对某些不正确的认识给予必要的纠正和解释;或者对一些不全面的认识作一些必要的补充;或者对不同的意见,说明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供学生参考;或者对漫无边际、偏离主题的发言,运用幽默的语言予以*;或者遇到意见冲突情况,巧妙地进行化解。再次是结束时的讲评和总结。对互动的成果,尤其是对阐述的观点进行系统的概括;对提出的问题给予有说服力的科学说明;对还未能说明的问题留待课后师生继续探讨;对有创见的学生给予勉励。
总之,师生互动的重要宗旨是让教师和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而只有师生充分动起来,才会让学生在一节课中获得最大的收效,同时老师也是真正的受益者,既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又从学生身上学到了好的做法。我们应坚持以师生互动为重点课题加以研究,付诸实践。这样才会培养出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学生,同时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和教学水平,实现教学中的个性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0 01:15
1.解决几何入门难,应从那些方面入手?
1.培养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平面几何是小学数学知识的延续,初中生初学几何,要引导学生复习、回忆小学学习过的几何图形,用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可以结合教材的插图,讲述一点几何的起源和发展史,特别是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几何所做的巨大贡献,由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情和刻苦学好几何的自信心;发掘学生学习几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
2.使学生正确牢固地掌握概念。
(1)直观、形象地建立概念。启发学生给概念下定义,如角的概念。可先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各种各样的角,并由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然后指出:尽管各个角的大小不同,位置各异,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两射线合一个公共端点”。这个特点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得出,并启发学生给角下定义,最后教师给出角的准确定义。
(2)揭示概念本质属性。要抓住概念的要点、关键及区别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注意归纳,对易混概念加以对比、分析。 如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指由直线外一点向直线作垂线,这点到垂足间的垂线段的长度,教学时要突出“垂线段”的本质,学生容易与两点间距离搞混;又如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而三角形内角平分线是一条线段,应让学生比较、区别。另外,如直角与互相垂直、直线与平角、射线与周角、垂线与高、对边与对应边、命题与定理等易混概念,都应指导学生理解清楚。
3.要强化对概念、定理的记忆。
(1)理解记忆,结合图形记忆。概念、定理的记忆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开始,又可结合图形形象地记。教师讲课的艺术性、形象性、趣味性都能创设引人入胜的情景,使学生情绪兴奋,理解力、记忆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如学生会使用量角器,马上能用实验法去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为使命题更被确信,可让每个学生都用纸片剪下一个三角形,再撕下两个角与另一个角拼在一起进行验证,两次形象实验,一个重要发现,学生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这样学生肯定印象深刻,思维活跃,从而为推理论证打下基础,也使学生牢牢记住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2)系统地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重点,然后每学习一个阶段进行系统归纳。把知识点系统化整理,形成知识网络.。平面几何的知识点主要就是概念、定理,可以把概念、定理编号归类。如平行线性质定理3条,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5条等。
总之要求教师在几何入门阶段突出一个“趣”字,克服一个“难”字,突出一个“动”字,克服一个“灌”字,突出一个“思”字,克服一个“死”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0 01:15
【摘要】:本文从如何使有厌学问题的学生思想扭转,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促进初中数学教学的更好发展.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老师正确的指导和学生的密切配合是形成良好教学过程的关键,这样才能够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但目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课堂学习的表现却参差不齐,数学基础好的同学在上课时能跟上老师的节奏,很快
错题错因也用写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0 01:16
学生数学成绩两级分化的现象比较明显,这是数学老师最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