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6 05:0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18 14:35
(1)Darcy实验(稳定流)
法国水力工程师Henry Darcy(亨利·达西)在装有均质砂土滤料的圆柱形筒中做了大量的渗流实验(图1-2-1),于1856年得到渗流基本定律,后人称之为Darcy定律,其形式为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图1-2-1 Darcy实验装置
式中:Q为渗透流量;A为渗流断面面积;H1、H2为1和2断面上的测压水头值;L为1和2两断面间的距离;J为水力坡度。圆筒中渗流属于均匀介质一维流动,渗流段内各点的水力坡度均相等;K为比例系数,称为砂土的渗透系数(也称水力传导系数)。Darcy定律的另一表达形式为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式中:v为渗流速度,又称Darcy速度,量纲为[LT-1]。渗流速度与水力坡度成正比,所以称它为线性渗透定律,说明此时地下水的流动状态为层流。
若将Darcy定律用于二维或三维的地下水运动,则水力坡度不是常量,沿流向可以变大也可以变小(在3.1节中详述),它应该用微分形式表示,即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式中: 是沿流线任意点的水力坡度。在直角坐标系中可表示为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2)不稳定Darcy实验
Darcy实验是在定水头稳定流条件下进行的,那么在变水头条件下的不稳定渗流是否同样满足线性渗流定律呢?我们曾利用变水头渗流实验装置(图1-2-2),验证了Darcy线性定律同样适用于不稳定渗流(林敏,1982)。
根据Darcy定律,有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式中:H(t)是随时间变化的水头差;l为砂柱的长度;A为砂柱的横断面积;Q(t)是随时间变化的流量。
在dt时段内,通过砂柱断面的水体积为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按水均衡原理,通过砂柱断面的水体积为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式中的负号表示随着通过砂柱断面水体积(V)的增加,水头(H)值在减小。由(1-2-6)式和(1-2-7)式得到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则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积分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得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则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图1-2-2 不稳定Darcy实验装置(据林敏,1982)
图1-2-3 变水头渗流实验数据的t-lg H图(据林敏,1982)
由(1-2-8)式说明,如果不稳定渗流服从Darcy定律,则观测数据(t,H)在t-lg H坐标系中呈线性关系;否则呈非线性关系。反之,我们可根据实验曲线t-lg H的形态来判断渗流是否服从Darcy线性定律。图1-2-3表示遵循Darcy定律的一次实验数据。显然我们也可以通过不稳定渗流实验利用(1-2-8)式求得砂样的渗透系数值。
(3)渗透系数(水力传导系数)
由Darcy定律v=KJ可知,渗透系数K是v与J间的比例常数,但我们必须了解它的物理意义。
渗透系数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水文地质参数。它反映岩层的透水性能,是地下水计算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指标。那么渗透系数的大小取决于哪些因素呢?
我们做一个试验:在同样大小的水头差作用下,用油和水分别去渗透同一块土,尽管它们的水力坡度相等,然而,由于油的粘滞性大和容重小,使得两者的渗透流速不相等,即v油<v水。根据Darcy定律可以得出结论K油<K水(因为J油=J水)。这个事实说明,一块土的渗透系数的大小不仅决定于介质的空隙性,而且还决定于渗流液体的物理性质。
下面通过两个简单的理想模型,来帮助我们从本质上理解渗透系数的概念(陈崇希,1966)。
水力学中曾得到:在层流条件下,圆管中过水断面的平均流速为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式中:d为圆管的内直径;μ为液体的动力粘滞系数,μ=ρν,ρ为液体的密度,ν为液体的运动粘滞系数;γ为液体的容重。
若把孔隙岩层的透水介质理想化,看成由一系列细小的圆管组成而保证其孔隙率不变(图1-2-4),则沿圆管方向的渗透流速为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地下水在裂隙岩层中的运动,可以利用两平行板间液体的运动来对比。两平行板间的宽度可视为理想化的裂隙岩层的裂隙宽度。当液体做层流运动时,其平均流速为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式中:B为两平行板的宽度。
图1-2-4 孔隙介质透水性理想模型(据陈崇希,1966)
图1-2-5 裂隙介质透水性理想模型(据陈崇希,1966)
若将一裂隙组想象成由一组等宽、平直的裂隙所组成(图1-2-5),则沿裂隙面方向的渗透流速为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将(1-2-10)式和(1-2-12)式与线性渗透定律v=KJ进行比较,得出下列结论(陈崇希,1966):
1)上述(1-2-10)式和(1-2-12)式中,渗透流速和水力坡度都成正比关系。说明它们和Darcy定律的条件相同,都属于层流状态。
2)渗透系数K在孔隙岩层中有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在裂隙岩层中有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两式右端前面的因子表示透水岩层的空隙性,后面的因子表示液体的物理性质。从而进一步证明了这样一个结论:渗透系数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岩石的空隙性,而且与渗透液体的物理性质有关。
若以k表示纯粹由岩石空隙性所决定的渗透性能,则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式中:k称为渗透率(也称渗透度), 。它是不随液体的物理性质而变化的。显然,k的数值决定于空隙的大小(d、B)和空隙率(n),这是对上述理想化了的空隙介质而言。对实际的介质,k还与空隙形状、空隙的曲折性、连通性等有关。从上式可以看出:空隙的大小(d,B)对k起主要作用(因为它们是平方关系),而空隙率起次要作用。实际资料表明:粘土的孔隙率一般为50%~60%,但它的渗透率仅是粗砂土(孔隙率约为30%~40%)的0.0001~0.00001。这充分说明了上述结论的正确性。当然,这里还存在结合水几乎不参与流动的问题。
3)液体的物理性质对渗透系数的大小有直接的影响。它与γ成正比,与动力粘滞系数μ成反比。可以想象,若γ=0(例如在失重的人造卫星上),即使有水头差,液体也不会运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γ愈大则愈易流动。但若液体粘滞性愈大,则愈不易流动,例如油不如水容易流动。对于地下水来讲,γ和μ决定于水的矿化度、水温和压力等因素,其中温度对粘滞性μ的影响较大。例如: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1泊=0.1Pa·s。
由此可知,水温差10℃,K值差30%~40%。因此,在地下水温度变化较大的地区工作时,要十分重视液体的物理性质对渗透系数的影响。水文地质工作者在矿化度和地下水温差别不大的地区工作时,经常忽略水的物理性质对岩层透水性的影响,而用渗透系数K这个综合性参数来表征岩层的透水性能。
(4)线性定律的适用条件
许多研究者做了大量的实验,证实了线性定律有一定的适用范围。J.Bear把在多孔介质中的地下水流按渗透流速由低到高划分为3种情况(表1-2-1)。
表1-2-1 Darcy定律适用范围
(据Bear,1972)
实验证明,仅当Re<10的条件下,通过多孔介质的流体做层流运动,渗流才满足Dar-cy定律,即渗透流速v和水力坡度J呈线性关系;当Re>10时,渗透流速和水力坡度呈曲线关系,Darcy定律不再适用(图1-2-6)。
由于不同流动状态下的地下水遵循不同的流动规律,所以确定渗流场内流动状态是属于层流还是紊流就显得十分重要。通常采用临界速度vc或临界雷诺数Re来判定。下边介绍两个常用的判别式。
对于孔隙岩层,应用前苏联学者H.H.Πавловский(巴甫洛夫斯基)给出的公式: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图1-2-6 渗流速度和水力坡度的实验关系曲线(据Bear,1972)
式中:νc为临界渗透流速;Re为临界雷诺数,对于同类结构的岩层,其值相同,一般取7~9;n为岩层空隙率;ν为液体运动粘滞系数;d0为土的有效直径 。
当v<vc时,地下水呈层流状态;当v>vc时,地下水呈紊流状态。实际资料说明,自然界孔隙岩层中的地下水运动基本上属于层流状态。我们以砾石层为例进行计算,若n=0.3,ν=0.013cm2/s(当水温为10℃时),Re=8,d0=0.1mm,则其临界速度为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而自然界砾石层的渗透系数通常为500~1000m/d,即使水力坡度取1/100,据此计算的渗透流速也只为5~10m/d,远远小于上述临界速度。由此可得结论:在自然条件下,孔隙岩层中的地下水运动一般属于层流状态。
对于裂隙岩层,前苏联学者ЛомизеГ.М.(罗米捷,1951)在裂隙模型中做了大量实验,得到判别裂隙岩层流动状态的临界水力坡度Jc、裂隙宽度及裂隙相对粗糙度间关系的经验公式为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式中:δ为裂隙宽度(图1-2-7),cm;α为裂隙相对粗糙度 ,e为裂隙绝对粗糙度,cm。
根据Ломизе经验公式,取不同的裂隙宽度δ和相对粗糙度α,计算得到的临界水力坡Jc列于表1-2-2。
表1-2-2 不同裂隙宽度δ和相对粗糙度α计算得到的临界水力坡度Jc(单位:cm)
(据陈崇希,1966)
自然界的裂隙岩层从整体裂隙系统来看,通常裂隙宽度在1~2mm以下,从表中查得临界水力坡度为14%~250%。显然,天然条件下的地下水水力坡度难以达到该数值。所以,可以认为裂隙含水介质中一般情况下的地下水运动也是呈层流状态。仅仅在宽裂隙和溶洞发育地区可以形成局部的紊流地段。
有些学者还研究了Darcy定律的下限问题。他们通过实验发现,某些粘性土存在起始水力坡度J0。实际水力坡度J<J0时,渗流速度和水力坡度之间不呈线性关系;只有当J>J0时,渗流才服从Darcy定律。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18 14:35
(1)Darcy实验(稳定流)
法国水力工程师Henry Darcy(亨利·达西)在装有均质砂土滤料的圆柱形筒中做了大量的渗流实验(图1-2-1),于1856年得到渗流基本定律,后人称之为Darcy定律,其形式为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图1-2-1 Darcy实验装置
式中:Q为渗透流量;A为渗流断面面积;H1、H2为1和2断面上的测压水头值;L为1和2两断面间的距离;J为水力坡度。圆筒中渗流属于均匀介质一维流动,渗流段内各点的水力坡度均相等;K为比例系数,称为砂土的渗透系数(也称水力传导系数)。Darcy定律的另一表达形式为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式中:v为渗流速度,又称Darcy速度,量纲为[LT-1]。渗流速度与水力坡度成正比,所以称它为线性渗透定律,说明此时地下水的流动状态为层流。
若将Darcy定律用于二维或三维的地下水运动,则水力坡度不是常量,沿流向可以变大也可以变小(在3.1节中详述),它应该用微分形式表示,即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式中: 是沿流线任意点的水力坡度。在直角坐标系中可表示为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2)不稳定Darcy实验
Darcy实验是在定水头稳定流条件下进行的,那么在变水头条件下的不稳定渗流是否同样满足线性渗流定律呢?我们曾利用变水头渗流实验装置(图1-2-2),验证了Darcy线性定律同样适用于不稳定渗流(林敏,1982)。
根据Darcy定律,有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式中:H(t)是随时间变化的水头差;l为砂柱的长度;A为砂柱的横断面积;Q(t)是随时间变化的流量。
在dt时段内,通过砂柱断面的水体积为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按水均衡原理,通过砂柱断面的水体积为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式中的负号表示随着通过砂柱断面水体积(V)的增加,水头(H)值在减小。由(1-2-6)式和(1-2-7)式得到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则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积分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得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则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图1-2-2 不稳定Darcy实验装置(据林敏,1982)
图1-2-3 变水头渗流实验数据的t-lg H图(据林敏,1982)
由(1-2-8)式说明,如果不稳定渗流服从Darcy定律,则观测数据(t,H)在t-lg H坐标系中呈线性关系;否则呈非线性关系。反之,我们可根据实验曲线t-lg H的形态来判断渗流是否服从Darcy线性定律。图1-2-3表示遵循Darcy定律的一次实验数据。显然我们也可以通过不稳定渗流实验利用(1-2-8)式求得砂样的渗透系数值。
(3)渗透系数(水力传导系数)
由Darcy定律v=KJ可知,渗透系数K是v与J间的比例常数,但我们必须了解它的物理意义。
渗透系数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水文地质参数。它反映岩层的透水性能,是地下水计算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指标。那么渗透系数的大小取决于哪些因素呢?
我们做一个试验:在同样大小的水头差作用下,用油和水分别去渗透同一块土,尽管它们的水力坡度相等,然而,由于油的粘滞性大和容重小,使得两者的渗透流速不相等,即v油<v水。根据Darcy定律可以得出结论K油<K水(因为J油=J水)。这个事实说明,一块土的渗透系数的大小不仅决定于介质的空隙性,而且还决定于渗流液体的物理性质。
下面通过两个简单的理想模型,来帮助我们从本质上理解渗透系数的概念(陈崇希,1966)。
水力学中曾得到:在层流条件下,圆管中过水断面的平均流速为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式中:d为圆管的内直径;μ为液体的动力粘滞系数,μ=ρν,ρ为液体的密度,ν为液体的运动粘滞系数;γ为液体的容重。
若把孔隙岩层的透水介质理想化,看成由一系列细小的圆管组成而保证其孔隙率不变(图1-2-4),则沿圆管方向的渗透流速为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地下水在裂隙岩层中的运动,可以利用两平行板间液体的运动来对比。两平行板间的宽度可视为理想化的裂隙岩层的裂隙宽度。当液体做层流运动时,其平均流速为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式中:B为两平行板的宽度。
图1-2-4 孔隙介质透水性理想模型(据陈崇希,1966)
图1-2-5 裂隙介质透水性理想模型(据陈崇希,1966)
若将一裂隙组想象成由一组等宽、平直的裂隙所组成(图1-2-5),则沿裂隙面方向的渗透流速为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将(1-2-10)式和(1-2-12)式与线性渗透定律v=KJ进行比较,得出下列结论(陈崇希,1966):
1)上述(1-2-10)式和(1-2-12)式中,渗透流速和水力坡度都成正比关系。说明它们和Darcy定律的条件相同,都属于层流状态。
2)渗透系数K在孔隙岩层中有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在裂隙岩层中有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两式右端前面的因子表示透水岩层的空隙性,后面的因子表示液体的物理性质。从而进一步证明了这样一个结论:渗透系数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岩石的空隙性,而且与渗透液体的物理性质有关。
若以k表示纯粹由岩石空隙性所决定的渗透性能,则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式中:k称为渗透率(也称渗透度), 。它是不随液体的物理性质而变化的。显然,k的数值决定于空隙的大小(d、B)和空隙率(n),这是对上述理想化了的空隙介质而言。对实际的介质,k还与空隙形状、空隙的曲折性、连通性等有关。从上式可以看出:空隙的大小(d,B)对k起主要作用(因为它们是平方关系),而空隙率起次要作用。实际资料表明:粘土的孔隙率一般为50%~60%,但它的渗透率仅是粗砂土(孔隙率约为30%~40%)的0.0001~0.00001。这充分说明了上述结论的正确性。当然,这里还存在结合水几乎不参与流动的问题。
3)液体的物理性质对渗透系数的大小有直接的影响。它与γ成正比,与动力粘滞系数μ成反比。可以想象,若γ=0(例如在失重的人造卫星上),即使有水头差,液体也不会运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γ愈大则愈易流动。但若液体粘滞性愈大,则愈不易流动,例如油不如水容易流动。对于地下水来讲,γ和μ决定于水的矿化度、水温和压力等因素,其中温度对粘滞性μ的影响较大。例如: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1泊=0.1Pa·s。
由此可知,水温差10℃,K值差30%~40%。因此,在地下水温度变化较大的地区工作时,要十分重视液体的物理性质对渗透系数的影响。水文地质工作者在矿化度和地下水温差别不大的地区工作时,经常忽略水的物理性质对岩层透水性的影响,而用渗透系数K这个综合性参数来表征岩层的透水性能。
(4)线性定律的适用条件
许多研究者做了大量的实验,证实了线性定律有一定的适用范围。J.Bear把在多孔介质中的地下水流按渗透流速由低到高划分为3种情况(表1-2-1)。
表1-2-1 Darcy定律适用范围
(据Bear,1972)
实验证明,仅当Re<10的条件下,通过多孔介质的流体做层流运动,渗流才满足Dar-cy定律,即渗透流速v和水力坡度J呈线性关系;当Re>10时,渗透流速和水力坡度呈曲线关系,Darcy定律不再适用(图1-2-6)。
由于不同流动状态下的地下水遵循不同的流动规律,所以确定渗流场内流动状态是属于层流还是紊流就显得十分重要。通常采用临界速度vc或临界雷诺数Re来判定。下边介绍两个常用的判别式。
对于孔隙岩层,应用前苏联学者H.H.Πавловский(巴甫洛夫斯基)给出的公式: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图1-2-6 渗流速度和水力坡度的实验关系曲线(据Bear,1972)
式中:νc为临界渗透流速;Re为临界雷诺数,对于同类结构的岩层,其值相同,一般取7~9;n为岩层空隙率;ν为液体运动粘滞系数;d0为土的有效直径 。
当v<vc时,地下水呈层流状态;当v>vc时,地下水呈紊流状态。实际资料说明,自然界孔隙岩层中的地下水运动基本上属于层流状态。我们以砾石层为例进行计算,若n=0.3,ν=0.013cm2/s(当水温为10℃时),Re=8,d0=0.1mm,则其临界速度为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而自然界砾石层的渗透系数通常为500~1000m/d,即使水力坡度取1/100,据此计算的渗透流速也只为5~10m/d,远远小于上述临界速度。由此可得结论:在自然条件下,孔隙岩层中的地下水运动一般属于层流状态。
对于裂隙岩层,前苏联学者ЛомизеГ.М.(罗米捷,1951)在裂隙模型中做了大量实验,得到判别裂隙岩层流动状态的临界水力坡度Jc、裂隙宽度及裂隙相对粗糙度间关系的经验公式为
地下水动力学(第五版)
式中:δ为裂隙宽度(图1-2-7),cm;α为裂隙相对粗糙度 ,e为裂隙绝对粗糙度,cm。
根据Ломизе经验公式,取不同的裂隙宽度δ和相对粗糙度α,计算得到的临界水力坡Jc列于表1-2-2。
表1-2-2 不同裂隙宽度δ和相对粗糙度α计算得到的临界水力坡度Jc(单位:cm)
(据陈崇希,1966)
自然界的裂隙岩层从整体裂隙系统来看,通常裂隙宽度在1~2mm以下,从表中查得临界水力坡度为14%~250%。显然,天然条件下的地下水水力坡度难以达到该数值。所以,可以认为裂隙含水介质中一般情况下的地下水运动也是呈层流状态。仅仅在宽裂隙和溶洞发育地区可以形成局部的紊流地段。
有些学者还研究了Darcy定律的下限问题。他们通过实验发现,某些粘性土存在起始水力坡度J0。实际水力坡度J<J0时,渗流速度和水力坡度之间不呈线性关系;只有当J>J0时,渗流才服从Darcy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