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的历史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4:03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1 15:15
温州经济的迅速发展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典型成功代表之一。以历史悠久的商业文化为底蕴,以非公有制经济为平台,以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为途径,以政策的适时适度引导为主要推动力,温州人民创造出一个经济超常规发展的奇迹。温州经济发展运行模式对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宝贵的借鉴作用。
一、历史悠久的温州商业文化 温州的传统文化,一直有着“追求功利型”特征。由于温州历史上就人多地少,地理位置又远离政治中心,从事小商小贩的特别多。在北宋兴起、南宋形成的永嘉学派的“事功学说”,批评封建政府限制工商业发展的“重农抑末”思想,提出了“以利和义”、“义利并举”的主张,在物质和道义的关系上,摒弃了那种“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的重义轻利观念,造就了温州人强烈的商业意识和商业头脑,温州人把物质看成是道德思想的载体,把通过辛勤劳动拥有物质财富看成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温州的传统文化另一鲜明特征就是务实,既不作空洞的玄学讨论,也不过多理会外部环境的风云变幻,自始至终追求“经世致用”。“致用”的目的必然追求效益最大化,随之自然孕育了温州人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千万”精神:克服千难万险,走遍千山万水,想出千方百计,道尽千言万语,不惜千辛万苦,挣得千金万银。古已有之的重商传统,认定了市场是衣食父母,利润是终极目的。这些“功利主义”的商业文化传统与计划经济的意识形态之间存在难以弥和的裂痕,在过去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只能被暂时封冻起来。然而,暂时的封冻也只是相对的。据《人民日报》1957年10月9日报道,早在1956年,温州永嘉县就进行了“包产到户”的试验。至1957年夏季,温州各县共约1000个农业社,包括178000多户社员(占入社农户的15%)参与了这一试验。脱离土地的温州农民,依靠世代相传的商业智慧和技巧,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开始小范围地走向了市场竞争的舞台。当1978年改革开放刚刚开始,计划经济下的意识形态略有松动,温州人便迅速寻找自身发展的突破口,形成对传统计划经济意识形态的“背离”,这是“温州模式”创始的重要文化动因。
二、崛起的动因———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温州率先进行了市场趋向改革,政府放手发展私营经济,大胆进行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的探索。温州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1)1978年至1980年代中期,“前店后厂”为主要特征。由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家庭工业和个体工商业,出现了“家家办工厂、户户闻机声”的景象,“前门开店、后院生产”是当时的典型模式。(2)1980年代中期到1992年,主要特征是“股份合作制的孕育和诞生”。由于私营经济的迅猛发展,个体或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更大规模、更高档次的发展,于是,各个小企业纷纷走向联合,由多个业主共同投资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应运而生,“股份合作制”成为当时最典型的企业组织形式。(3)1992年到1998年,整顿理顺、规范提高阶段。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温州市组织开展了以提高经济整体素质为核心的二次创业,集中解决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对一些共性的问题做了适当的理顺和规范。(4)1998年党的“十五大”以后至今,健康发展阶段。根据党的“十五大”和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的修宪精神,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到2002年5月份,温州市个体工商户21万多个,非公有制企业4万多家。全市非公有制企业数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0%以上;按照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资本比例法”推算,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多。
三、兴盛的动因———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 温州市经济发展道路从以下两组数字可以得到明显反映:第一组数字是一、二、三产业结构的变化,1978年是44.2:35.8:22.0,2001年是6.1:56.6:37.3,第二产业增长了58%;第二组数字是200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的情况,第一产业增加值57.1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28.3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47.74亿元。农村的城镇化推动了农业的工业化,乐观地讲,温州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经典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模式,主要是工业企业在城市大量兴建和农村人口向城市大举迁移。而温州市的发展没有走这条道路,而是加快以乡镇企业、私营经济为依托的农业工业化来促进农村城市化,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走分散型城市化的道路。到2000年,温州市的建制镇达到130个,人口达488.24万人,人口超过5万的建制镇21个,其中以柳市、龙港为代表的30个经济强镇,其人口占全市农村人口的38.6%,但其经济总量占据了全市农村的82.6%。据估计,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小城镇的崛起,温州农村已经有100多万农民转移出来,成为城镇居民。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表明,温州市城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比例达到了51%,城市化水平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四、结语 (一)温州经济发展运行模式,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在市场经济体制运行条件下创造出来的 市场经济体制使温州人如鱼得水,为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完善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发展是硬道理,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促进发展,同时,改革又必须以思想解放为前提。温州模式的成功,得益于积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合理引导和发挥先进文化的驱动力,寻找和因势利导本地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二)温州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政府的有效作为功不可没 一是树立服务意识。凡是应该企业办的事情,政府坚决不干预;凡是一家一户企业办不了的事情,政府主动承担“牵线搭台”任务。二是制定支持政策。全国第一个私营企业地方行政性法规、第一个股份合作制 农业经济问题 2002年第11期经济地方行政性法规都出自温州。三是加强管理引导。鉴于在经济发展初期假冒伪劣产品对温州经济的负面影响,温州市提出了“质量立市、名牌兴业”的口号,经过近10年的努力,已经基本解决了假、冒、骗的顽症,温州经济开始转为规模型、外向型、科技型、区域型、品牌型的经济模式。(三)温州市在加快小城镇建设方面的做法很有创新 (1)统一规划、有序发展。结合建设“现代化新温州”的导向战略,政府按照“强化中心镇、突出重点镇、兼顾一般镇”的原则,强化了中心镇的中心地位。(2)改革机制、强化职能。相继对行政管理体制、镇级财政体制、城镇建设的投融资体制、土地使用制度、户籍制度、粮食购销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进行了配套改革。(3)支持扶植、表彰奖励。对重点镇给予某些县级管理职能,在试点镇建立健全县级管理部门的延伸机构并赋予相应权限,优先安排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在具备条件的试点镇建立“投资开发公司”,按照经济发展总量、增长质量、综合实力等进行综合评比,对先进城镇予以隆重表彰和经济重奖。(四)温州经济运行模式只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 在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后,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从不同方面进行着许多有益的探索。如:苏州在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方面进行了更为广泛的有益实践,该市农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约占10%左右,并已经充分显示出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成效。主要的具体组织形式有:股份制的各类专业合作社(联合体)、会员制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合同制的“公司+农户”的龙头企业、村级(资产)股份合作社等。政府在提供宽松有利的环境上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例如江苏对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税收、经营业务等适时出台了若干很好的政策,张家港市计划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担保基金,为各类技术协会、经济组织等提供贷款担保。另外,政府在各种生产要素、尤其是土地的流动和流转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修正具体的操作办法,在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探索和采用租用、入股等多种形式,保障了生产要素流动的有序进行,加快了农业产业化步伐,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1 15:19
温州历史: 温州古代称瓯越。还在五六千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先民在这里劳动生息。战国时属越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置闽中郡。汉惠帝三年封越王勾践后裔驺摇为东海王,建都东瓯,俗称东瓯王。汉顺帝永和三年置永宁县,东晋明帝太宁元年设永嘉郡,唐高宗上元二年改置州,因气候温暖,"虽隆冬而恒燠",故名温州。
秦统一全国后属闽中郡。西汉惠帝三年(前192)为东海王(俗称东瓯王驺摇)都地。汉顺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县治设在瓯江下游北岸今永嘉县瓯北镇境内,是为温境建县之始。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析临海郡南部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四县置永嘉郡,郡治设在瓯江下游南岸(今鹿城区),是温州建郡之始。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置东嘉州,高宗上元二年(675)置温州,自此以后,历1300余年至今,州名无改,州境亦无大变。辛亥革命爆发,1911年11月8日温州成立"军政分府",隶浙江军政府。 温州古称“瓯”,早在4000多年前,这里就有原始瓯人繁衍生息。
1914年6月置瓯海道,辖温州、处州二府,道尹公署驻永嘉县,属浙江省。1932年 建立行政督察区。温州区初称浙江省第十县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办事处驻永嘉县 。后数度更名,称第四特区、第三 特区、永嘉行政督察区、第八行政督察区, 1948年4月,改称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7日温州和平解放,建立温州市军事 管制委员会;8月26日成立第五专区,并设温州市。建国后,改称为温州区专员公署。其后,名称和辖县有所变动。1981年9月温州地区和温州市合并建立温州市,实行市管县体制。现辖鹿城、龙湾、瓯海3区,瑞安、乐清2市(县级)和永嘉、 洞头、平阳、苍南、文成、泰顺6县。
南宋时温州在农业、造船、采矿等方面发展很快,并成为对外贸易口岸之一,此后温州一直为历代路、府所处。
由于土地肥沃,山海兼利,温州物产十分丰富。已发现矿藏有铅、锌、锡等40多种,探明大小矿点300多处,明矾石储量达2.2亿吨,有“世界矾都”之称。
温州素以奇山秀水扬名海内外,境内雁荡山和楠溪江被定为国家级风景区。北雁荡山号称“寰中绝胜”,总面积460平方公里,有7个景区,500多个景点,奇峰怪石,移步换景,瀑飞泉涌,洞壑幽深,古人诗云“欲写龙秋难下笔,不游雁荡是虚生”。楠溪江100多公里曲折的江流,清澈澄碧,有36湾72 滩,滩湾风光四时晨昏变幻多姿,保持着田园式自然生态风光。沿岸还有古建筑和大若岩等著名景点
温州有泰顺的“承天雪龙”、永嘉的“乌中早”、乐清的“餍荡毛峰”等珍品名茶,多年来中外驰名。
被称为“神水”的泰顺承天氡泉泉水含氡量高,是浴疗、旅游兼得之地。
温州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内至今还保持着原始生态,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被誉为“温州的西双版纳”。
温州位于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浙江省的东南部,东濒东海,南接闽北,西与丽水地区相连,北与台州市毗邻,是浙南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 1984年被国务院列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辖鹿城、瓯海、龙湾3区和乐清、瑞安2市及洞头、永嘉、平阳、苍南、文成、泰顺6个县,总面积11784平方公里。总人口720万,市区人口80万。
温州山川秀美,风光绮丽。
温州山水甲东南。温州的山脉有洞宫山、括苍山、雁荡山等山脉,群山峰峦叠嶂,青翠欲滴。山体主要由流纹岩和凝灰岩构成,局部有花岗岩。由于长期受流水侵蚀,或地震影响,山体崩塌形成了无数奇峰、异洞、怪石、陡壁、峡谷、飞瀑。奇特的造型,优美的神韵,深遂的意境,令人不能不慨叹天工造物之美。
温州河流众多,主要有瓯江、飞云江、鳌江三大水系,这些溪流由西向东注入东海。其中瓯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河,发源于庆元县的凤阳山,全长388公里,流域面积1.8万平方公里,其上游转折迂回于崇山峻岭形成许多急流险滩,下游北岸为永嘉、乐清,南岸是温州市区。江面宽阔,由于江流海潮相互激荡,彼此消长,泥沙沉积,形成了西洲岛、江心屿、七都涂、灵昆岛四个江中沙洲,苑如玉带上的翡翠,给美丽的温州城增添了许多资色。
温州气候宜人,物产丰饶。
温州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足量,雨水充沛。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 7.6℃,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7℃,全年平均气温18℃,无霜期约280天,年降水量1100~2200毫米。温和湿润的气候,十分适宜农作物生长。沿海平原是温州主要产粮区,一年三熟,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有柑桔、茶叶、枇杷、杨梅、甘蔗等60余种,西部山区有大量的林产品资源。温州海域广阔,海岸线长达355公里,有洞头、北麂、南麂、乐清湾等渔场,海水鱼有带鱼、黄鱼、鳗鱼、鲳鱼、鲈鱼等370多种,还有近百万亩的浅海滩涂,养殖着蛏、蚶、蛎、虾、蟹等海洋生物。
温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历代名人辈出,旅游资源丰富。拥有雁荡山、楠溪江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乌岩林、南麂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有7个省级风景区,8个市级风景区。旅游景区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5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1 15:15
也也是一种习惯。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1 15:13
温州历史
温州古为瓯地,秦统一全国后属闽中郡。西汉惠帝三年(前192)为东海王(俗称东瓯王驺摇)都地。汉顺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 永宁县,县治设在瓯江下游北岸今永嘉县瓯北镇境内,是为温境建县之始。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析临海郡南部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四县置永嘉郡,郡治设在瓯江下游南岸(今鹿城区),是温州建郡之始。唐高祖武德 五年(622)置东嘉州,高宗上元二年(675)置温州,自此以后,历1300余年至今,州名无改,州境亦无大变。辛亥革命爆发,1911年11月8日温州成立"军政分府",隶浙江军政府。 温州古称“瓯”,早在4000多年前,这里就有原始瓯人繁衍生息。
1914年6月置瓯海道,辖温州、处州二府,道尹公署驻永嘉县,属浙江省。1932年 建立行政督察区。温州区初称浙江省第十县 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办事处驻永嘉县 。后数度更名,称第四特区、第三 特区、永嘉行政督察区、第八行政督察区, 1948年4月,改称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7日温州和平解放,建立温州市军事 管制委员会;8月26日成立第五专区,并设温州市。建国后,改称为温州区专员公 署。其后,名称和辖县有所变动。1981年9月温州地区和温州市合并建立温州市, 实行市管县体制。现辖鹿城、龙湾、瓯海3区,瑞安、乐清2市(县级)和永嘉、 洞头、平阳、苍南、文成、泰顺6县。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1 15:15
图书馆查《温州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