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4 19:14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02:42
我们都知道汉字“门”写法简单,但是故宫上的门字却有它的故事和含义。
以前的北京共有十六座城门,内九外七。内九门分别是东直、朝阳、崇文、正阳、宣武、阜成、西直、德胜和安定。
外七门分别是东便、广渠、左安、永定、右安、广安和西便。朱元璋出入时,无意中抬头看见了匾额,这一看越看越生气,他认为“钩”除了可以钓鱼外,可以钓任何水里东西,这其中就包括龙了,皇帝是龙,这岂不是把他也能钓了?因此他觉得非常生气,他心里非常不爽,于是回到皇宫后,就宣布了,宫里所有的牌匾上的门字都不允许有钩子。
“门”字的这种末笔不带钩的写法源于宋朝,南宋把首都搬到临安后,玉牒殿走水失火了,殿门都被烧光了,有大臣说,宫殿匾额中的门字,最后一划都有钩,带火笔,因此起火,将这些匾额全部烧掉才能避免火灾。从此以后凡宫殿里的匾额书写带“门”字的都不能加钩。
不过,门的意义不在于一个字的书写方式,而在于一扇门它在我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世间万物包括人在内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进步和发展,而门就成了人和外界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
清王朝闭关锁国,这扇门只是为了阻挡进步的文明而守住封建腐朽的统治;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这扇门才重现生机,我们从这里走向世界,世界也从这里走进中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02:42
故宫匾额上的“门”字的写法明明是错的,几百年来为何没人改?其实这里面有很多的说法,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朋友们可以参考:
一、门字的写法不错误,而是皇上不让正确的写:
根据一些民间的传说和一些官方的说法,其实门字之所以没有一个准确的写法,这是一个人做出的决定,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明朝著名皇上朱元璋。他在建造宫殿的时候就专门的说过这个问题,他认为门字上面有一个钩的话,有一些不吉利,似乎有刀光剑影的影射。因此朱元璋觉得,应该取消门字的钩,这样显得比较吉利。后来的明朝皇上在迁都之后,也是如此的认为,所以故宫才会是现在的门字。
二、乾隆皇上做出的决定:
目前还有一个说法,也十分的有意思,那就是故宫之所以门字写法错误,其实是因为乾隆皇上的原因!据说乾隆皇上认为自己的龙的化身,所以他身上会有龙的鳞片,他觉得如果故宫的门字如果带着一个钩的话,会将他的龙鳞勾掉,影响他的身体,所以乾隆皇上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让门字没有钩!
三、怕失火所以门字写法错误:
另外还有一个说法,那就是南宋的时候,宋朝的宫殿失火了。宋高宗因此要给一个太监治罪,这个太监非常的聪明,他解释说因为宫殿的门字有一个钩,这是火钩的意思,所以才会失火,宋高宗信以为真,从此门字在宫殿上就是错误的写法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02:43
故宫匾额上的“门”字之所以没有钩,一般是出于趋利避害的心理,因为在古人看来,“门”字有钩的话是带火笔,容易引起火灾,木质结构的宫殿最怕的就是火。这个道理很好理解,就像著名的宁波天一阁,作为藏书楼,主人害怕引发火灾,因此取“天一生水”之意而取名天一阁。但是这只是惯例,还有一些“门”字之所有没有钩,背后还有许多故事。比如北京正阳门的“门”字为何没有钩?
正阳门是京城九门之首,它北邻故宫,南接天桥,楼高33米,通高42米,比天安门还高8.7米,曾是北京城最高的建筑。在明、清两朝,皇帝无论是率百官祭天还是前往先农坛演耕,都会从正阳门经过,其地位不比任何故宫内的城门差。然而细心的朋友却能发现——正阳门城楼牌匾上的“门”字缺了一笔。
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的夏天,北方地区爆发大面积旱灾和蝗灾。在中国古代,百姓们都是靠天吃饭,灾害之下自然收成锐减,老百姓苦不堪言。加上蝗灾不断蔓延,大有波及京城之势,京郊农民人心惶惶。为安抚民心,同时也为了调查蝗灾的实际情况,弘治皇帝决心出宫进行考察。
故宫附近倒还太平,但一出了正阳门,蝗虫就乌云似的压了下来。随从大臣赶紧护驾,一边用衣袖遮挡扑面而来的蝗虫,一边拉着弘治皇帝往回退。弘治一开始并不想轻易回头,但抵不住大臣的劝说和黑压压一片的蝗虫,最终跑着回了宫。
回宫之后,弘治皇帝觉得心里堵得慌。想想也是,作为一国之君,非但没能按计划体察民情,还在众多大臣面前灰溜溜地回宫,真是没面子。为了给自己打圆场,弘治皇帝对众大臣说“朕本来决心要出城的,可刚刚踏出正阳门,就突然感觉有东西勾住了朕的龙袍,朕不得已被拉了回来。”
众大臣听罢,都心知肚明,这是皇帝在给自己找台阶下呢。可他们不敢说破,彼此心照不宣地默不作声,等着皇帝说后面的话。果然过了一会儿,弘治皇帝继续说道:“朕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想了半天,才想出个所以然来。你们看城门门匾上那‘正阳门’三个字,‘门’字有钩,这才钩住了朕的龙袍。这一钩太不吉利了,门就应该畅通无阻才好。”
听完弘治皇帝的解释,大臣们连连点头称是。看到大臣们顺从的样子,弘治皇帝心里畅快了许多。于是他当即下了一道圣旨,命人重写“正阳门”门匾,去掉“门”字上的钩。从此,正阳门匾额上的“门”字就少了这么一笔,百姓们也没人敢提出异议。500多年过去了,这个“错字”已成为北京的一道独特风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02:43
如果我们在正常的书法作品里面写一个门子,不带“钩画”其实也不算是错误,在书法里面并没有严格的要求一定要带“钩”,无论是在甲骨文、隶书还是篆书里面,门字本来都是没有钩的,门子带钩是在楷书里面才出现的。书法讲究五体的融合,要是一个书法家写一个门子不带“钩”也并不算是错误。
但是,故宫匾额上的“门”子不带钩则是有很多的历史典故的,据清末民初的赵汝珍回忆,清朝的时候大部分门上的匾额的题字,门字都是不带钩的,包括故宫和民间的匾额都不带。现在很多的古建筑匾额也开始带钩了,主要是这些建筑都是后来重建的,字也是现代人写的,当时一般是不带钩的,这个可能是当时的一个习俗。
当然也是有传说的,据说南宋时期,皇宫失火,经过对方的调查,也没有找到失火的原因,当时的皇帝赵构审问当时值班的太监,太监怕担上罪责,就随口说失火的原因是门上的字带“火钩”,而门上题字的“竖钩”还真像柱子地下点了一把火,赵构也很迷信,就下令把门上带的钩画全部去掉。
这个说法一直延续到了明代,明代的朱元璋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门上带钩不吉利,而且钩画很锋利,容易绊脚,阻碍优秀的人才登门入室,也把皇宫上的钩画都去掉了。清朝的时候,乾隆皇帝认为门上带钩容易刮到自己的龙鳞,觉得自己是真龙天子,也不允许题字上的门字带钩。就这样,这些皇宫里的传说逐渐流传到了民间,民间的题字也慢慢的开始把钩去掉,而我们现在大部分人不信这个,又把门字的钩安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