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3:2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2 06:22
出自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尽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1894年,他又上书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尽其流”的主张。他认为只要向西方学习,参行新法,适时改革,“其时不过二十年,必能驾欧洲而上之。”(罗素英《孙中山的爱国情怀》)、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货尽其通。
1894年1月,孙中山写了一篇长达八千多字的《上李鸿章书》,建议清*仿照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兴办学校,培养人才;设立管理农业的机构,发展农业生产;开矿山,修铁路,开办近代工业;实行保护近代工商业的*等。
1894年的6月,他到达天津,通过关系找到李鸿章的幕僚盛宣怀。盛宣怀读过,对孙中山很有好感,就带他去会晤李鸿章。当时,中日战争即将爆发,李鸿章正忙于练兵,当他听说孙中山是个二十多岁的医生时,便说:“这样年轻的医生,也懂治国?真是天大的笑话!”。
虽经盛宣怀竭力推荐,李鸿章还是拒不接见,也不看孙中山写的是什么,就交待手下:“这事先搁着,等打完仗以后再说吧。”
这次求见李鸿章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使孙中山对改良救国不再抱有任何幻想,而从此踏上了资产阶级救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