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术鉴赏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6 21:4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3:40
从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画的哲理性
在2011年的春拍中,齐白石的作品《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在经过了激烈的竞争后以4.25亿的天价成交,毫无疑问的成为中国书画艺术市场的里程碑,而大部分学者和收藏家一致认为,这是中国画哲理性的价值体现……虽然有呼声企图证实这是中国艺术市场的泡沫化体现。但对于收藏家、投资人、艺术家的趣味和取向等多方面的关注来看,这位集绘画、书法、篆刻、诗歌为一身的通才。通过齐白石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画在现代的转变与发展,是一个发展变化中的文化产物。它的内在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而环绕于它的外在则是其相关的形、色、结构、表现方法等多元素。中国人以诗意的目光看待大千世界,宇宙洪荒,这种生命精神对绘画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这种生命精神的影响下,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绘画理念与哲学思想,而这种理念与哲学思想的凝结,就造就了中国画的灵魂——哲理性。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形与神”、“意与象”、“气与韵”、“理与法”四个方面:一.“形”与“神”是中国绘画的核心范畴之一。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衰年变法,绘画师法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形成独特的大写意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 鸟虫鱼为工绝,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时,于吴昌硕共享“南吴北齐”之誉。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创作于1946年,已经是他成熟期的作品,松鹰是齐白石最喜欢也是观赏者最熟悉的画题之一,“鹰”寓意“英雄”,刚健有力,而“松柏”则有长寿之喻,亦有基业常青之隐寓。可以说齐白石的作品是继承了文人画的全部特点,去其繁冗、留其精粹,形神统一,物我统一,是画家“心之所熟”经过提炼,化心中之象“使知为手”。艺术形象的创造,和画家的感受物象内在生命、气息。中国绘画艺术中提到的“形神论”正是哲学上讲到的,当然亦是绘画对文学精神的衍发。文人画趋向于重神轻形,重视形与神的统一;化形质神用为神质形用。也就是有表象本身的精神,并渐由“取神”,发展为“表意”,从“神似”发展为“意思”;“意”比之“神”是一种更高的审美层次。这就是中国绘画表现与创造的发展轨迹。 中国绘画艺术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应该说是——写意。“写意”是中国绘画的绘画观。对中国画“写意”要有一个完整的全方位认识。不能把写意*于笔墨形式,如果这样的话就太过狭隘了,写意的侧重在于“意象”。 二.以这幅《松柏高立图》来赏析,主角是一只立于松枝上的苍鹰,它傲然独立,以浓墨焦墨阔笔点出主羽和尾羽,主次分明,层次清晰,雄健的羽翅收拢,鹰爪有力的紧抓树干。用焦墨勾勒鹰喙和点睛,这只苍鹰目光如炬,遥看远方,炯炯有神。再看,鹰身侧立,精神饱满,头微微扭转,雄视苍茫大地,伺机而动,突出了形象的力量感,与生命力。从这只写实笔墨的苍鹰可见,齐白石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以及在刻画形象细节上的现实来源。看画家大笔如椽,以篆书之法写松柏,虽金石之气悍然,而松柏之形具然,画面上绘一松一柏。“松柏”暗喻寿长,在画幅中有着顶天立地的独特气派,早已跳脱出了“祝寿”的功能,却以“基业常青”的喻指成为对历经战乱而枯木逢春之美好愿景的期许。 在绘画创作过程中,中国画是受材料的*的,而这种*恰恰促成了画家自己主观思想和追求,用笔墨书写心中之意。可见中国画的思想主题“运虚入实”的“表意”之中,具有“不到之到”的特色。中国画反对“历历具足”,追求的不是毫发不爽的真实,而是“一墨大千,一点尘劫”的艺术感悟。 三. 从齐白石的作品看,“气”表现在用笔方面就是“力”——松的苍劲,也就是画松要注意气到力到,笔中有物。松枝则从右上方由画面外伸入,松干也从右上穿出画面之外,在表现上有画外之境,使观者能扩展想象空间,更加表现松树雄伟高大。松树在前,再以淡墨描画,老辣用笔,层次清晰,枝干直立向右斜,再从顶端斜插而下,松针以浓墨写出,可见笔力,与松针的坚韧;柏树在后,墨色较浓,姿态更加虬曲。而笔锋的内外起伏升降之变,就塑造了“韵”。讲求的“气韵生动”的“气”是指生命本源的“精神本质”,和“神”是同一个意思。从中国画的审美*来看,注重审美的内在精神,追求的是形神情物的统一,譬如“气”与“韵”。“气”本是一个具有复杂内涵的哲学理念,早在春秋战国就有这个概念,表述的是自然万物的运动、变化和人的生成及其精神现象。“气”和哲学文化相互影响的发展着,促使“气”成为绘画艺术中的一个被大众所接受的美学范畴。“气”决定于作品的精神质量,而作品的精神就是画家创作精神的物体化形态。中国画对于“气”与“韵”的联系主要是表现在创作的*、意象的经营和落墨的整个过程。“气”和精神是统一的。“韵”既是艺术方法,又是审美境界。若想研究中国画笔墨中的“韵”,就要认识用笔、墨。中国画的造型手段就是线,可以表现形、质、动、势及其他方面的线。看《松柏高立图》的墨色本身就有丰富的变化,具有神采,可见墨的神韵,也大多是从墨色的变化中生发出来的,齐白石为了求得画中的“韵”,在笔墨造诣上的审美品格:“随笔率略”。四.就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体系而言,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大类;理性主义——儒家思想;和非理性主义——道家思想。在艺术创作上儒家思想重视的是绘画的社会功能,而道家对于绘画强调更多的是“怡悦性情”。看这幅题画诗显然是为画面创作的,更是为画的祝寿主题而服务的。诗曰:“松枝垂荫芊芊草,柏树高拏淡淡云,天日晴明风景好,呼鹰围猎八千春。”松树和柏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暗合长寿。“八千春”更是点明了祝寿之意,画中松柏高拏入云,顶天立地,傲然挺立,上立有苍鹰,目光如炬,则是暗寓领袖(蒋介石)有大丈夫英雄之气。诗中“芊芊草”指的是天下百姓,“松枝垂荫”则是指民众都在领袖的荫庇之下。“天日晴明”指的是抗战胜利后,*清明,形势大好,领袖是可以大有所为。诗作表现出画家齐白石以一个普通民众身份的朴素的*诉求、愿望,希望八年抗战后在蒋介石的领导下,老百姓能够过上安稳、平静的生活。从这一角度看,这就是儒家思想的体现。看诗文风格、书法用笔都是齐白石的典型风貌,而齐白石为此画配上了一幅篆书巨联:“人生长寿,天下太平”。更是在那个时代普通老百姓对这种朴素的*愿望的表达,对国家和平发展,对美好生活的期望。齐白石书法自成面貌,取法广泛,尤以篆书为最佳。白石老人篆书结字奇崛,大气磅礴,力能抗鼎,以追求金石气韵为审美归宿,所以在用笔上有别于古人在篆书中中锋用笔,而采取中侧锋用笔,如同他在篆刻中的单刀直入法。而在他的画作中的用笔也有如此笔法。有人以此联中侧锋用笔而质疑为伪作,实乃不知其书法取法、用笔之源由也。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只有怀着这样的感悟,作品才能尽善尽美。
正确的理解和运用中国画的哲理性,可以让我们在追寻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就算我们不能人人都成为艺术家,但至少,我们可以培养良好的艺术情操,和审美的眼睛,成为一个高素质的艺术爱好者。如果,想要继续在专业上有长足的发展,那么就必须丰富自己的内涵,因为中国画不是单独存在的,它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去滋养。
我的论文大纲,你删减下应该差不多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