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神七的新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6 21:30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5 21:55
神七”背后的故事
神舟七号航天员出征
3大空间病考验神七航天员
对于载人航天工程的航天医学专家们来说,神舟七号飞行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空间运动病、减压病、体力耐力下降,针对这次任务中的3大医学防护难题,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员医监医保研究室主任李勇枝向记者讲述他们的应对措施。
空间运动病。受太空环境因素的影响,航天员可能出现失去方位感、头晕、呕吐、恶心等症状,严重时将无法出舱。出舱过程中如果发病,呕吐物一旦堵塞舱外航天服的管道,可能导致非常危险的后果。
航天飞行前3天是空间运动病高发期,发病率达到50%。而神七航天员飞行总天数预计为3天,出舱预计在第2天末,因此空间运动病是神七航天员防护的重中之重。
首先,神七航天员的训练中,加强了前庭功能的选拔训练。比如,对转椅训练中航天员的生理指标和身体反应进行量化评分,从而判断航天员对刺激的承受能力。国外航天员通常是不进行这种训练的,他们一旦发病就吃药、打针,休息几天后继续工作。
第二是药物方法。除了国际上通用的防治空间运动病的西药,我国还特别研发了提高心血管能力和空间适应能力的中药,并第一次带上了太空。航天员从飞行之前8小时开始服药,按照一日3次的剂量进行预防,在出舱阶段还将使用针剂注射。
减压病。从发射升空到穿上舱外航天服执行出舱任务,航天员所处的大气环境将在短时间内从1个大气压减到40千帕——相当于7000多米高山上的气压值。在这种情况下,航天员可能出现关节疼痛,严重时可能引起头疼、呼吸紊乱甚至意识丧失。
这不是航天飞行特有的。在潜艇或其它高压环境中作业,也可能发生减压病。
减压病最有效的防治办法是吸氧排氮。人体在一个大气压的普通空气中生活时,体内氧气占21%,氮气约占79%。航天员在进入舱外服之前,需要把体内多余氮气排出,用氧气代替它。这样,当体内的气体因外界压力低而向外溢出时,人体就不会因为氮气的溢出而产生皮肤发痒、关节疼痛等不适反应。
体力耐力下降。神七出舱活动对体力要求很高——虽然太空行走只有约30分钟,但出舱前航天服的调试、组装、训练等很复杂,航天员得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
体力耐力如果严重下降,可能导致返回地面时无法站立。费俊龙在神六刚落地时就有过这种体验:“腿使不上劲,好像不知道该怎么使劲了。过了1个多月,才完全适应。”
提高体力和立位耐力,我们采用了三重措施:地面上加强体质训练,上天前服用提高体能和心血管调节功能的中医药,飞行期间喝具有电解质补充功能的饮料以缓解疲劳。这些措施一方面能改善心血管功能,从而提高心血管储备,另一方面,对心血管的顺应性也进行了提高。
神七测控网与神五神六有何不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总设计师钱卫平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神舟七号飞船飞行任务的航天测控网,根据航天员将要实施出舱活动的特点,在设计上进行了必要的改进与调整。
神舟七号飞船飞行任务与神五、神六最大的不同是航天员将要进行出舱活动,这就要求测控网为航天员提供连续的测控通信保障。为满足这项任务需求,在测控网的总体设计方案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现役远洋测量船全部参加任务,其数量达到5艘,除了远望一号、远望二号、远望三号船参加任务外,新建造的远望五号、远望六号船将首次参加航天测控任务。远望一号和远望二号船执行完此次神舟七号任务后就要退役,而远望四号船也因达到服役时限而在早些时候退役,因此,这次神舟七号任务“老中青”三代测量船共同参试,在测量船的使用规模上创造空前的纪录。
二是参加任务的测控站,国内部分基本不变,仍为5个固定测控站,两个活动测控站。但是,位于主着陆场的活动测控站将首次为测控通信系统提供支持,承担伴飞卫星的测控通信任务。国外的测控站则在神五、神六时使用的纳比米亚站、马林迪站和卡拉奇站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智利的圣地亚哥站。
三是参加任务的三个中心的设备技术状态改变较大。为了更好地完成神舟七号飞船的测控通信任务,测控通信系统除了对一些光学、雷达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之外,对东风、西安和北京三个中心也做了大量改进,尤其是北京中心,进行了计算机系统软硬件的全面升级。东风中心的支线系统进行了换代,西安中心在前期其他卫星任务中也做了相应改造。
神七如何实现图像直播?
“与神五、神六时相比,神舟七号飞船在火箭发射升空的过程中,地面指控中心能够看到更多的图像画面。”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通信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张凤仙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像助推器分离、抛整流罩、船箭分离等关键动作的画面都能清晰地呈现在地面指控中心的大屏幕上。”
张凤仙介绍,在神舟七号飞船的通信分系统的设计方案中,根据不同情况,将图像信息的传输分成了三种类别。第一类是发射时的现场实况图像,利用通信系统将发射场获取原图像传到北京指控中心,这些图像同时可以作为向电视媒体提供的图像源。
还有一类是监视发射场和火箭的一些关键部位的图像信息,比如火箭在发射塔架时加电的插口、火箭喷口支撑点的图像,这些图像信息传输到北京指控中心后,使指控人员能够随时了解关键场景的情况。
最后一类是天地通信图像,将飞船上传下来的两路图像传送到指控中心,同时测控通信系统和火箭系统通过合作,还可以将火箭上面拍摄的图像信息传送下来。这样做的好处是,在地面光学设备受到天气情况影响的情况下,仍能依靠火箭上安装的摄像设备将火箭运行时的相关图像传送到地面并能实时显示,确保指控中心能够掌握到像助推器分离、抛整流罩、船箭分离等关键动作的执行情况。
正是由于通信设计方案的完备,加上通信能力的增强,才使更多图像信息的传输成为可能,实现了神舟七号飞船在上升段过程中的图像直播。
载人航天发射场为何选址酒泉?
我国载人航天发射场设计的前期工作,可追溯至1988年下半年。最初曾对酒泉、西昌、太原3个卫星发射中心以及中国南方等地进行勘选,最后选定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主要有5个方面的考量:
首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当时已经建场30年,具有相当雄厚的物质基础,各种设施基本齐全,技术保障、测控通信、铁路运输和发配电等配套完善。
其次,发射场区为戈壁滩,航区200公里以内基本为无人区,600公里以内没有人口密集的城镇和重要的交通干线,安全有保证。
第三,发射场区占地5万平方公里,地势开阔,完全满足待发段和上升段航天员救生要求,也是先进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最理想的发射和回收着陆场所。
第四,可以充分利用距离数千公里,并已基本形成的陆上航天测控网。
专家详解神七应急救生三大难点
神舟七号副着陆场指挥部副指挥长、空中搜救分队指挥员刘涛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与以往任务相比,神七应急救生存在着三大难点。
在火箭发射的待发段和上升段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航天员将启动应急救生程序紧急着陆。刘涛介绍,待发段搜救的范围在500米到3公里的区域内,主要靠地面车辆进行,一般情况下10多分钟就能到达现场。而上升段搜救范围达上千平方公里,要求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对航天员的搜救任务。
难点之一:上升段的搜救区域达1860平方公里,有沙漠、河流、山脉、沼泽、居民区、黄土高原等各种地形地貌。应急搜救力量主要依靠飞控中心落点预报和返回舱发出的搜救信号确定搜救范围和方向。根据落点预报,只能锁定一个大致范围,之后还是靠返回舱发出的信号。而返回舱一旦落在黄土高原的沟壑、森林或湖泊里,发出的信号很容易受损,必须依靠搜救队员的目视。
难点之二:神七发射在晚上进行,一旦上升段出现问题,只能靠微光望远镜等夜视器材。尽管搜救直升机上配有1600瓦的探照灯,但直升机的视野还是无法与白天比,飞行的安全性也不如白天。针对这一难点,搜救力量反复演练了夜晚搜救处置程序,并给器材上装备了便携式照明工具。
难点之三:返回舱上有闪光灯等标识器材,有助于目视搜索,但这次发射在晚上9点多,戈壁滩的天还没有完全黑,闪光灯不一定能起到明显作用。
(据新华社)
参考资料:http://news.idoican.com.cn/scncrb/html/2008-09/26/content_14446824.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5 21:55
http://news.sohu.com/s2008/shenzhouqihao/
http://news.sina.com.cn/z/2008shenqi/index.s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5 21:56
9月25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一天,再次成为这里的盛大节日。几个小时前,这里刚刚为航天员举行了盛大的出征式,航天员已经抵达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场上空云淡风轻。这里的气温大约13摄氏度 。倒计时5分钟……倒计时2分钟,固定火箭的摆杆开始松开。随后是50秒、40秒、30秒、20秒报数,空气似乎开始凝固。最后,“10、9、8、7……点火、起飞!”21时10分,零号指挥员终于下达了点火指令。
发射后,第120秒,“逃逸塔分离”, 第138秒,“助推器分离”, 第159秒,“一、二级分离”, 第198秒,“整流罩分离”。这时神舟七号在太空中露出自己的真面目。
21时33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神舟七号飞船已经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成功!”
这一刻,举国欢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