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6 23:59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天前
知道唐僧,是从读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开始,后来又看了同名电视连续剧,似乎对唐僧有了更多的了解。虽说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劫难抵达西天取得真经,然而,唐僧给我的印象总是不佳,且不说他懦弱胆小、爱听谗言,十分的窝囊;更令人恼恨的是贤愚不分、人妖不辨。就拿《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一章,也即妇孺皆知的那个“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来说,孙悟空将装扮成村姑、老妪、老翁的妖怪一一打死,唐僧不辨真假,竟念起紧箍咒来,硬是将孙悟空赶走。大文豪郭沫若曾赋诗评唐僧是“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 然而,这是一个被误读了的唐僧。自从读了钱文忠的《玄奘西游记》,便对真实的唐僧有了全面的了解。诚如鲁迅评价的,玄奘是“中国的脊梁”。 在玄奘身上体现出来的是那种认准目标,矢志追求,遇到困难,百折不挠,勇猛精进的大无畏精神。玄奘赴西天取经遭遇的苦难和艰险要远远超过《西游记》里的九九八十一难。他冒着生命危险偷渡出境,偷越重兵把守的边关五烽,在渡第一关时就差一点被箭射中。在过沙漠时,在这不毛之地,饮水时竟然不小心失手打翻了水囊。过沙漠无水,无疑就是走向死亡。但是,面对困境,玄奘没有退缩,“宁可西就而死,岂东归而生”,继续西行,最后靠一匹老马找到了水源。在过高昌国时,面对高昌王麴文泰软硬兼施,强留玄奘在高昌当国师,玄奘不为所动,绝食三天,水浆不进,表示牺牲生命也要西行求法的决心,使得麴文泰不得不叩头谢罪,任师求法。进入印度后两次遇到强盗,都差一点命丧强盗刀下。其中有一次遇到了一帮信仰突伽神的强盗,选中玄奘做祭祀的人牲,已经拖上了祭坛,正准备动刀时巧遇风雨雷电大作,强盗以为遇到天神,才使玄奘逃过一劫。为求佛法真理,玄奘孤身一人历时十九年,行程五万里,翻过大雪山,穿过“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荒寂无人的大沙漠,九死一生,走出了八百里大少漠,到了遥远的印度。 在玄奘身上体现出来的是执着的求知欲望和海纳百川的开放心态。从青年时代起,玄奘就游学于大江南北,初在长安,后又到蜀中,继而又赴河南,寻访高僧大德,认真学习佛经,即使在隋灭唐兴的朝代交替、社会动荡时期,他在逃难途中,也一刻没有放弃过对佛法的学习和修持。为了统一佛法,解决中原佛教界争论不休的问题,玄奘决心西行取经。当他得知佛教圣地印度那烂陀寺年近百岁的戒贤大师是《瑜伽师地论》作者的嫡传后学,便毅然决定前往学习。到了那烂陀寺后,他一学就是五年。此后又化了三年时间周游五印,向更多的对佛学有所专长的其他专家学习。在印度的十多年时间里,可以说,玄奘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学习。回国以后,玄奘用十九年的时间,翻译了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高难度的佛经,其质量之高超、数量之巨大、态度之严谨,全面超越了他以前的翻译大师。他还开创了中国佛教史上的法相宗,著有《大唐西域记》。 在玄奘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不求名利、不恋荣华富贵的美德。由于玄奘在佛学上的成就,他在印度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名动一时。当玄奘学成后准备回国时,那烂陀寺的僧人们纷纷劝玄奘不要回国。他们说,印度是佛陀出生的地方,虽然圣人已去,但是遗踪具在,巡游礼赞,够享受一辈子的了。但是,对祖国的热爱,使玄奘回国的决心坚如磐石,不可动摇。玄奘回国,唐太宗组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可谓万人空巷,盛况空前,几十里长的道路上挤满了欢迎的人群。但玄奘却独守空馆,没有出现在欢迎的场合里。唐太宗十分欣赏玄奘的学识,要玄奘还俗,请他担当重臣辅佐自己,但玄奘谢绝了。玄奘从来没把西行求法这一伟大的壮举用来换取个人的任何好处,甚至连佛教界的高级领导都没有担任过,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正因为玄奘对佛学、对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至今玄奘在印度仍然享有崇高的声誉。在印度比哈尔邦那烂陀建有玄奘纪念堂,许多当年玄奘学习、讲法的地方至今保留着玄奘的遗址。从六七世纪开始,印度的佛教由盛而衰,也没有留下多少详尽信实的历史资料,今天人们研究古代印度的历史,在很在程度上还得依靠玄奘等游学印度中国僧人的记载。印度历史学家阿里教授感慨地说:“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还值得一提的是,《玄奘西游记》的作者钱文忠师从国学大师季羡林,熟谙梵文巴利文,精研印度学、藏学,写玄奘西游正是得心应手,讲到佛教上的事都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更令人称道的是,每一章节的写法借鉴了章回小说的手法,在结尾处总是留下一个悬念,教人读来欲罢不能。热心网友 时间:2天前
以展示玄奘精神的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