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通过内心斗争如何体现其悲剧性格导致其悲剧人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6 13:2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9:50
哈姆莱特的独白是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的一条线索,也是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心理历程,展示人物心灵世界和刻画人物性格。莎翁名剧《哈姆雷特》的主人公共有七段独白,分别揭示了他对外界变化的思索和不同反应。事实上,这七段独白正是哈姆雷特不断变化的心路历程,同时也见证了他的人格成长和发展。
姆雷特的第一段独白出现在第一幕第二场。“上帝啊!上帝啊!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想不到居然会有这样的事情!”他本是温室里长大的娇嫩的花,突然间暴风雨来临,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叔父掌权。他一下子难于接受这混浊的一切,于是对现实产生了怀疑,理想幻灭,他变成了忧郁王子。他的第二段独白(第一幕第五场) 不长,但处处都是哈姆雷特的激愤感叹: “呵,天地之神明呀! 还有呢? 难道也要呼唤于地狱之恶鬼吗? ” 突然间知道父亲是被叔父谋杀的,这如晴天霹雳。他满怀愤怒,复仇之火在胸膛燃烧。他要复仇。他的思想发生了转变。
哈姆雷特的前两段独白都集中体现了他对外界变化的感受,反映了所有这些不幸带给他的巨大影响。前两段独白不仅是对事件发生的总结,也道出了导致哈姆雷特性格变化和发展的直接原因。[2]
在第二幕的第三段独白中, ,哈姆雷特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他贬低自己是因为他还未对杀父仇人采取任何行动,他似乎想努力地激励自己向Claudius 复仇。现在,哈姆雷特的思索已经由对外界的反应转向了自我反省。于是,他对自己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批评:。“懒散不振的家伙” “血淋淋的猥亵恶贼”第四独白没有说他自己的事,他开始抽象思考,心情变得平静,他考虑到了人民大众的苦难,决定背起这个重大的责任。第五独白他“让我做一个凶徒,可是不要做一个逆子。我要用利剑一样的说话刺痛她的心,可是决不伤害她身体上一根毛发;我的舌头和灵魂要在这一次学学伪善者的样子,无论在言语上给她多么严厉的谴责,在行动上却要做得丝毫不让人家指摘。”他想到了他的母亲,他的父亲也说过不要伤害他的父亲,第六段独白他想“要是我在这时候结果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这样还算是复仇吗?”这两段都表现了他的顾虑,他的不果断。最后“从这一刻起,让我屏除一切的疑虑妄念,把流血的思想充满在我的脑际!”悲剧诞生,大家同归于尽了。
总得来说,他的心理历程虽然有彷徨,但他是在思考中逐渐变得冷静成熟。其次,他的独白中展现了剧烈的内心矛盾,这也是哈姆莱特的性格矛盾,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他的顾虑重重,于是有了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他一次次跟自己的心灵作斗争,说服自己。
他曾对社会寄托了美好的理想,可现实“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使得他的理想破灭。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使他指责这个世界。独白中表现了他的彷徨。母亲在他的心目中原来是“圣母”,国王死后一个月她改嫁了他的叔叔,他说:“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啊,最恶毒的妇人! 啊,恶棍,恶棍,满脸堆笑的该死恶棍! ”他该对他的母亲怎样?但他们是*,最后,报仇前她要和他的母亲说清楚,“且慢!我还要到我母亲那儿去一趟。心啊!不要失去你的天性之情,永远不要让尼禄⑾的灵魂潜入我这坚定的胸怀;让我做一个凶徒,可是不要做一个逆子。我要用利剑一样的说话刺痛她的心,可是决不伤害她身体上一根毛发;我的舌头和灵魂要在这一次学学伪善者的样子,无论在言语上给她多么严厉的谴责,在行动上却要做得丝毫不让人家指摘。”第三次独白表现了决心和行动的矛盾,他找不到报仇的机会,可心中的仇恨积蓄着,他越发的焦急,苦恼,只能指责自己。第四次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他该何去何从?他必须找到答案。第六次独白,“他现在正在祈祷,我正好动手;我决定现在就干,让他上天堂去,我也算报了仇了。不,那还要考虑一下:一个恶人杀死我的父亲;我,他的独生子,却把这个恶人送上天堂。啊,这简直是以恩报怨了。”是杀还是不杀,哈姆莱特在心里掂量着,挣扎着。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先不杀。“不!收起来,我的剑,等候一个更惨酷的机会吧;”
理智和情感,正如站在天平的两端,不知该倾向于那一端;正如十字路口,不知那条路才是最正确的,最恰当的。
再次,内心独白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肯定人的崇高地位,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人文主义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肯定现世生活,歌颂爱情和个性解放;针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人文主义提倡理性,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因而有权追求知识,探索未知,了解自然和研究科学;针对封建压迫和封建等级制度,人文主义鼓吹仁慈、博爱,歌颂纯真的友谊和崇高品德,提倡平等和冒险精神。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的经典和代表之作。他的独白中也有一些这样的表现。克劳迪斯也不再仅仅是谋权篡位的奸王,而是与新兴资产阶级对立的封建势力的代表,哈姆莱特对他的印象“丑八怪”,一点都不能和他的父亲相比。哈姆莱特对人的崇拜,对人的肯定表现在对他父亲和父母感情的崇拜,“这样好的一个国王,比起当前这个来,简直是天神和丑怪;这样爱我的母亲,甚至于不愿让天风吹痛了她的脸。”他的父亲是他理想中的人,是“天神”。他的思索过程正是他的理性表现,不是盲从,他清楚知道自己“不晓得我处事之慢, 是因我已像头畜牲般的把此事茫然忘却, 还是因我对此事有著过份的顾虑,使我踌躇不前; 说真的,此原因若分四份, 它包括了一分理智与三分懦弱。其实,我有足够的动机、心志、力量与办法来完成此事”他面对“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这这些封建压迫,不是妥协,而是反抗,反抗他的叔父,决心负起扭转乾坤的使命。
还有,独白中含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哲学是爱智慧;哲学是认识论;哲学是方*;哲学是对世界的根本认识。哈姆莱特闪烁着思想家的光辉。哈姆莱特的犹豫不只是因为找不到复仇的方法,而是因为他所进行的关于人灯生命本体的哲学探讨,涉及了人的生存、死亡与灵魂等形而上的问题。 独白中,他思考了人,思考了现实,思考了人生,生存和死亡等。但集中体现在第四段独白,这段独白的内容深刻而抽象,当中没有涉及他的个人事件,却谈到了关于生命、死亡和人性的话题。“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⑩人生是一场苦难,但也必须去承受着这个责任。关于人类面临的矛盾抉择,哈姆雷特对生命和死亡的复杂性发出了感想: 生存或毁灭,这是个必答之问题: 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苛命运之无情打击, 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 并将其克服。此二抉择,就竟是哪个较崇高。人类为了什么而活着?而应该怎样活着?死亡又是什么?哈姆莱特给出了他的答案。作者从哲理的高度表现了在这场斗争中生与死、善与恶、人的坚强与软弱、理性正义与疯狂*之间的斗争,从而把中世纪的复仇悲剧演绎成了新时代的社会悲剧,人生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