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一辈人的故事为题写600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6 08:2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2:31
家里老人年岁大了,好多事已经记不清楚。趁着我还有心有力,先记下来,留个念想。
1、关于外公外婆
外公是遗腹子,他的晚清秀才爹爹,那个可怜的人,还未见到他唯一的血脉,就早早地离开了人间。留下新婚没多久的苦命美娇娘,从此以织布为生,独力撑起这个风雨飘摇的家,起早贪黑,日夜操劳,落下一身的病,离世时也就四十来岁的光景。
外婆出身小富之家,上下一溜全是兄弟,加之性情温婉贤淑,上孝下悌,家里对这唯一的千金自然是如珠如宝,当年刘家这位二小姐出嫁在当地也算是件了不得的大事了,那送亲的人和陪嫁的物件拉开成长长的队伍。
母亲曾好奇问舅爷,这么宝贝的女儿,家里如何舍得下嫁到如此穷苦的人家里。舅爷回说,一则,想着外公那秀才爹爹,好歹算得上书香门第。客家人嘛,尊崇文人,历来如此;二则,是因了寡母勤劳坚忍的品性。这么看来,外公的姻缘,全是仰仗了其父母的护荫。
婚后的日子自然是蜜里调油了,孩子一个接着一个呱呱落地,家里没什么田地,外出谋生似乎是必然的选择。于是,外公辗转多地,做过苦力,做过三轮车夫,也在棉纺厂当过工人,可能是因为母亲织布辛劳早早过世给了他很大阴影,担心一旦安定下来做了纺织行业,以后子子孙孙都要往这行发展,容易得职业病,所以又离开了。终于,在山卡拉当起了矿工,这样,一家人得以重新聚到一起,就此安顿下来。
矿工工资虽高,可一双手又怎么养得起七八张嘴,外婆的嫁妆就是这时候一点点地变卖,拿来补贴家用。娘家人也有来,时不时地帮补着点,可他们也不是什么豪门富户,在那个年代,谁又能比谁更好过呢,各有各的难处不是……
左邻右舍一些个女人,瞅着外婆哪件衣服好看的,不时地来借了去穿,然而,一借出就没回头过,外婆的贤良几乎成了懦弱,这个不会说不的女人啊……
母亲说,她下边原本有个弟弟,在母亲三四岁那年,两人同时得了麻疹,父母都忙于活计,只留下他俩在一张床上,母亲年纪稍长,晓得起身倒水喝,烧后来是退了吧,然而弟弟却没能挺过来。那晚,医生被请上门来,诊断后摇了摇头,外婆坐在床边,两手轻轻托着小儿子,静静地看着他那被烧得发亮的额头,母亲坐在床边的小板凳上,揽着外婆的双膝,仰起小脸一动不动地看着她的妈妈……
2、关于爷爷以及父亲
说起爷爷,一个字,穷;两个字,很穷;三个字,非常穷。爷爷有一手制作风灯的好手艺,村里的同族兄弟劝他一起到香港做风灯,他不去,原因?据父亲说,爷爷算过命,相士说他只有63岁的命,于是,他说什么也不愿意远离故土,等啊等,等着他的63岁到来,结果如何?我告诉你,他活到了83岁高龄。该死的神棍……
在父亲的词典里,三餐不继这个成语是不对的,应该改成一餐不继,甚至更少才是。父母早出晚归,早午两餐是想都不用想的,晚上嘛,要看父母一天挣回钱没有才知道,所以,一天没吃的,在他是很平常的事情。随便找点吃的,是他每天要解决的问题,于是,别人家地里的番薯黄瓜什么的要遭殃也就免不了的了,当然,仅此而已,没干别的坏事哈。裹腹之忧尚未解决,何谈温暖。所以,没有鞋穿在他也是很正常的事了。
父亲最怕过年三十,因为爷爷要一早带他出门采摘鸭子花,然后为这种草取个好意头的名字“多子花”(父亲说,以前艇家最喜欢这种草),夜里摆花街上卖,卖出了才有钱吃年夜饭。所以,那时的父亲对年三十的印象是:又饿,又困……我想,应该再加上“又冷”才对,只不过,他对冷已经习以为常,也就不值一提了。属猪的,对吃和睡有着别样的衷情。
到了读书的年纪,姐弟三人是不能同时上学的,你读两年,停下来,轮我读,我读两年,再停下来,到他读,为此,老师常登门劝说。
那年,父亲的舅舅同他姐姐也就是我奶奶说,让父亲去学点手艺,这样,至少解决了家里一个人的吃饭问题不是?于是,16岁的父亲开始做学徒,这份工作包吃住,但也只解决了温饱,没有工资。常回家看看是不可能的,因为过珠江的渡轮要钱,为了省那一角几分,他得绕好长一段路,过珠江桥再走好长一段路,才能回家。后来,有工厂来招工,就这样,为每月能挣十来块钱工资,父亲远走他乡,到了偏远的山卡拉,以至于爷爷临终前最后一面也不能相见。
某部电视剧里说的:人啊,要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受别人受不了的罪,才能过上好日子……我想,既是吃了别人吃不了的苦,受过别人受不了的罪,那份耐受能力,自然锻炼得与常人不同了。
经历是不需要忘却的,不论多痛,它实实在在地发生过,就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怎么可能忘得了?所以,将它珍藏起来就好。正因为往日那一桩桩一件件,才成就了今天的自己,它擦亮了我们的眼睛,提升了我们的心智,帮助我们看清纷繁世情,懂得活着的不易,学会自爱及爱人。
感谢所有经历过的人与事,它将引领我们,发现身边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