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是怎么来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4:27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1 03:32
煤是植物遗体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而转变成的沉积有机矿产,是多种高分子化合物和矿物质组成的混合物。煤是亿万年前大量植物埋在地下慢慢形成的。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国家,通常把煤分为成因分类和工业分类(或称实用分类)两大体系。成因分类是根据成煤原始植物的不同而进行分类的。
中文名煤及煤的形成
物质煤
国家中国
煤是亿万年前大量植物埋在地下慢慢形成的
快速
导航
煤的形成煤是地壳运动的产物。远在3亿多年前的古生代和1亿多年前的中生代以及几千万年前的新生代时期,大量植物残骸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地球化学、物理化学作用后转变成煤,从植物死亡、堆积、埋藏到转变成煤经过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这个过程称为成煤作用。一般认为,成煤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泥炭化阶段和煤化阶段。前者主要是生物化学过程,后者是物理化学过程。泥炭化阶段第一阶段泥炭化阶段是植物在泥炭沼泽、湖泊或浅海中不断繁殖,其遗骸在微生物参加下不断分解、化合和聚积,在这个阶段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低等植物经过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形成腐泥,高等植物形成泥炭,因此成煤第一阶段可称为腐泥化阶段或泥炭化阶段。煤化阶段煤化阶段包含两个连续的过程: 第一个过程,在地热和压力的作用下,泥炭层发生压实、失水、肢体老化、硬结等各种变化而成为褐煤。褐煤的密度比泥炭大,在组成上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碳含量相对增加,腐植酸含量减少,氧含量也减少。因为煤是一种有机岩,所以这个过程又叫做成岩作用。 第二个过程,是褐煤转变为烟煤和无烟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煤的性质发生变化,所以这个过程又叫做变质作用。地壳继续下沉,褐煤的覆盖层也随之加厚。在地热和静压力的作用下,褐煤继续经受着物理化学变化而被压实、失水。其内部组成、结构和性质都进一步发生变化。这个过程就是褐煤变成烟煤的变质作用。烟煤比褐煤碳含量增高,氧含量减少,腐植酸在烟煤中已经不存在了。烟煤继续进行着变质作用。由低变质程度向高变质程度变化。从而出现了低变质程度的长焰煤、气煤,中等变质程度的肥煤、焦煤和高变质程度的瘦煤、贫煤。它们之间的碳含量也随着变质程度的加深而增大。 温度对于在成煤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有决定性的作用。随着地层加深,地温升高,煤的变质程度就逐渐加深。高温作用的时间愈长,煤的变质程度愈高,反之亦然。在温度和时间的同时作用下,煤的变质过程基本上是化学变化过程。在其变化过程中所进行的化学反应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脱水、脱羧、脱甲烷、脱氧和缩聚等。 压力也是煤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煤化过程中气体的析出和压力的增高,反应速度会愈来愈馒,但却能促成煤化过程中煤质物理结构的变化,能够减少低变质程度煤的孔隙率、水分和增加密度。成因分类煤的成因分类主要分为由高等植物生成的腐殖煤和由低等植物生成的腐泥类,以及由上述两类混合形成的腐殖腐泥煤和腐泥腐殖煤以及残殖煤5大类。其中以腐殖煤在地球上的比例最多,约占全部煤的95%以上。各类煤的基本特性如下。腐殖煤古代高等植物死亡后,其残骸堆积在空气不太充足的低地沼泽中,产生不完全的氧化分解作用(称为半败作用),随后,由于死亡植物残骸的不断堆积,它们完全与空气隔绝而氧气停止进入,这时植物残骸依靠本身含有的氧而发生厌氧细菌的分解作用,从而开始脱水、去羧基(-COOH),放出二氧化碳、水及甲烷等气体,使残骸的碳含量相对增高,氧和氢含量则逐渐减少,形成了一种凝胶状的物质,这种物质称为泥炭。随着地壳的下沉,堆积在沼泽中的泥炭就逐渐被黏土、砂石等物质的堆积而形成了岩层。泥炭在上覆岩层的压力作用下又发生了压紧、失水、胶体老化、硬结等物理和物理化学作用,使覆盖泥炭的化学组成也发生了不断的变化,最后变成了碳含量更高、氧和氢含量更低而致密度更高的褐煤。褐煤在岩层压实下又经过高温(200℃左右)、高压(几千至几万大气压)作用下而逐渐演变成烟煤和无烟煤。地球上真正由高等植物形成的腐殖煤由泥盆纪开始。世界的煤炭资源中有95%以上为腐殖煤。腐殖煤的原始成煤物质为高等植物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的主要成分,它们是在植物死亡后逐渐形成的。腐泥煤由细胞中含有大量原生质的古代菌藻类低等植物和浮游生物死亡后堆积在湖沼、海湾等水体底部的缺氧环境中,经过*作用和物理作用及物理化学作用(即煤化作用)后转变而成的煤。腐泥煤在自然界很少,它常以薄层状或透镜状夹于腐殖煤中。腐泥煤的挥发分高,如相当于褐煤阶段的腐泥煤的挥发分(干燥无灰基)常高达80%-95%左右,而由腐殖煤形成的褐煤的挥发分一般只有40%-65%左右。腐泥煤的主要特点是呈灰黑色,结构较均一,致密块状,硬度和韧性都较大,同时光泽暗淡,具贝壳状断口,且氢含量高、焦油产率也高。这一类煤包括了藻煤、胶泥煤和藻烛煤。腐殖煤泥煤和腐泥腐殖煤腐殖腐泥煤是以古代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一起作为原始成煤物质而形成的煤。它是一种介于腐泥煤与腐殖煤之间而以腐泥煤为主的过渡型煤,这一类煤包括烛煤和藻烛煤,其外观多呈灰黑色或灰色,致密而坚硬,其中烛煤的韧性较大,贝壳状断口,块状结构。在显微镜下常见较多的小孢子和*或橙*的腐泥基质。其氢含量、焦油率和挥发低于腐泥煤而高于腐殖煤。当煤中的腐殖成分高于腐泥成分时就叫做腐泥腐殖煤,其各种性质接近于腐殖煤。残殖煤亦称“树皮煤”或“树皮残殖煤”,它是由古代高等植物死亡后,其残骸中的树皮、蜡、树脂、孢子、花粉等对化学等对化学物质比较稳定的一些组分经过生物化学、物理和物理化学作用后形成的煤。其特点是挥发分、氢含量、焦油产率等都比相同煤化度的腐殖煤高。中国江西的乐平鸣山矿、桥头丘矿和浙江长广等矿区的煤都属于残殖煤。由于这些煤在显微镜下常可见到大量*或红色的树皮,故也称树皮残殖煤。煤的组成煤的元素组成:C、H、O、N、S、P 6种煤中的矿物质:按来源分为:原生矿物质(成煤植物本身)次生矿物质(成煤过程混入)外来矿物质(采煤过程混入)按性质分为:[1]粘土类矿物:高岭石Al4[Si4O10](OH)8、水云母K21Al2[(Si2Al)4O10](OH)2·nH2O[2]硫化物类矿物:黄铁矿FeS2、白铁矿FeS2[3]碳酸盐类矿物:方解石CaCO3等[4]氧化物类矿物:石英SiO2[5]硫酸盐类矿物:石膏CaSO4·2H2O煤的工业分析:水分、灰分、挥发分、固定炭煤的元素分析:C、H、O、N、S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1 04:50
地球四十三亿年的年龄里,只有两个比较重大的成煤时代,一个是石炭纪,一个是侏儸纪。我们现在开采的大多是形成于侏儸系的煤层,就近看乌鲁木齐地底下赋存的侏儸纪西山窑组煤系,就是一个相当优质的煤系,出产动力弱粘结煤,用于锅炉取暖和动力热电。我就以那个特殊的地质年代来简要描述一下煤的形成过程。
侏儸纪是地球上物种相当丰富的时期,森林密布,恐龙盛行。最重要的是地球在那个时期已形成了大规模的森林植被,那是一切植物和动物的天堂乐园。设想在一个四面环山的盆地里,盆地的*是茂密的森林,森林在日光的照耀下和雨水河流的滋润下,一年一年的生根发芽,新老更替。枯死的树干和枝丫被风吹雷击而倒伏在大地上,和着落叶化为了尘泥,日积月累,形成了厚厚的含有丰富有机质的泥层。这个厚度甚至可以达到几十米,上百米。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盆地在大地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在慢慢地变迁,盆地四周的山脉越来越高,盆地的*越来越低,河流冲刷着泥沙覆盖了森林里的地层,有的树木已经枯死,有的树木还在地质运动变化里继续保持着物种的延续。经过几万年还几十万年,原有的森林最终在整体上化作了腐化了的有机地表,最终被泥沙覆盖,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盆地沉积构造。这个过程还没有结束,在厚厚的地表泥沙的重力挤压之下,原来的森林有机体最终被压缩成了一个从几米到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含炭地层(估且这么叫,不太专业),煤层的雏形已形成了。在高压甚至高温的地质作用下,原有的有机质被分解,有机质被石炭化,形成了,炭质的状态,脱离有机体的是水还有甲烷、硫化氢、二氧化炭等衍生物。在这个脱氧,脱水的过程中,煤就形成了,这个过程可不短,至少经历了几亿年之久,之所以我们觉得不可思议,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生命对于这个过程来说只是瞬间的闪逝,我们看不到这个过程的整体面貌,只能依靠逻辑的推理。
最终在今天,我们人类依靠科学工具找到了深埋于地下的各式各样赋存条件的煤层,有直立的,有倾斜的,有水平的,厚度有薄的,有中厚的,有厚的,有特厚的等等多姿多态的煤层。我们使用一项人类最伟大的工程技术――采矿工程来挖掘宇宙自然恩赐予我们的礼物。我们从地面选择合适的地点,向地下凿出立井或斜井,通向煤层,然后象切蛋糕一样分块处理,做好采掘前必备的井巷工程。然后我们用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切割煤层,装运地下采出的原煤,通过运输设备提升至地面,我们就看到了堆垛得象山一样巨大的煤场,还有拉着一节节满载原煤的火车长龙。我们生活的世界因此有了动力,还有温暖还有了多种多样的材料。煤就是这么来的。
可以想象煤的来源是多么的复杂和不易,我们仅仅是依靠近百年来发展起来的现代化科技来攫取着宇宙上苍赋予我们的造物,我们却造不出来这些大地的精华。在我们将那些乌黑乌黑的能量之源化为灰烬之时,我们同时进行着一种毁灭的过程,即毁灭了大自然原有的积累了亿万年的储蓄,毁灭了大自然依靠时间的力量而完成的生态平衡。我们肆无忌惮地将大地挖掘的千疮百孔;肆无忌惮地燃烧着原煤,将本是积存在地底的碳基通过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天空,我们的环境在恶化,我们的能源在枯竭。我们的大地在哭泣。当我们用我们的灵性和智慧无情地撕开了大地的肌肤,掏空了她的肌体里那部分珍贵之后,她是应该喜还是忧呢?
当人类的思想倒逆着流淌到了那时间长河的彼端,在曾经真实现在幻化的世界里,我们应该将那原始优美的大地的同我们现在文明化的土地做个认真的比较了,宇宙还会给我们多少次重整山河的机会?我们的文明失去了这份依赖还能迈出多远?我们应不应该用理智的真诚去回报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至少,我们还有技术还有时间去阻止比古老的历史更原始的破坏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