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青年时代的小故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5 11:23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0:55
这个小故事讲的是关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青年时代.
在德国莱茵河畔的科隆市,1842年1月新出版了一份报纸《莱茵报》.当时德国还没统一,科隆那时是属于普鲁士的一个城市.从这年10月起,《莱茵报》连续刊出不少尖锐揭露普鲁士黑暗社会现实状况的报道,观点激进,引人注目.
这年11月,有位二十出头、身材高大的青年,来《莱茵报》编辑部想见报纸主编卡尔·马克思.这青年一个月前就来过了,可当时马克思外出了,所以没有见到他.他对马克思很倾慕,曾根据别人的评价和读马克思的文章,用想像写出一首描写马克思的诗:
鹰隼般的眸子,大胆无畏地闪烁,
紧攥拳头的双手,愤怒地向上伸,
好像要把苍穹扯下埃尘.
不知疲倦的大力士一味猛冲……
马克思确实以学识渊博,见解敏锐,成为当时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有位哲学家赫斯给他的朋友信中这么写道:“他十分冷静严肃又非常敏锐机智.请你想像一下,假如把卢梭、伏尔泰、费尔巴哈、莱辛、海涅和黑格尔结合成为一个人,我着重说一下,是结合,而不是混杂在一堆,那你面前就会出现马克思博士.”
正因为马克思在1842年10月起出任《莱茵报》主编,报纸才变得生气勃勃.
马克思冷淡地接待了这个比他小两岁的青年,原因是他发现这青年与一些“青年黑格尔派”的人很熟.他是否是个爱讲空话的人呢?
“青年黑格尔派”由当时德国一些热爱黑格尔哲学的学者所组成.马克思最初与他们相识,共同语言也是黑格尔哲学,但他逐渐察觉这些人崇尚空谈理论而不注重现实,便与他们分手了,《莱茵报》也不刊用他们的文章.可是听到那青年将去英国曼彻斯特,马克思就约他写些反映英国实情的文章.
这青年就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他爱写诗,喜欢历史、古典文学,因为有一个富有的工厂主的父亲,恩格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因为同样的原因,他后来又不得不跟着父亲去经商,但是他没有放弃广泛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恩格斯读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著作,已逐渐与“青年黑格尔派”分道扬镳.
恩格斯注意观察社会,又非常关心平民的生活,不到二十岁时他就写过一篇《乌培河谷来信》,尖锐揭露了当地工厂主在周四虔诚地去教堂,可平时雇佣大量童工,少付工资,进行残忍剥削的伪善嘴脸.刊出他这篇文章的《德意志电讯》由此畅销,被揭露的工厂主急忙出来否认,一时引起了不大不小的轰动.
离开科隆,恩格斯渡海到了英国曼彻斯特.他这次是奉父命,来父亲开办在这里的棉纺厂工作.
曼彻斯特是当时欧洲典型的工业城市,有高达七层的厂房,蒸汽机等机器已广泛使用.工人在资本家剥削下艰苦地劳动着,每天要工作十六个小时,而且又要连续干两天多才休息.
由于在安全条件很差的工厂里高强度地干活,造成工人工伤事故频繁发生.看到那些伤残工人为了少得可怜的工资还来厂上班,恩格斯感到自己仿佛生活在一批从战争中归来的残废者中间,很是悲愤.
这天,恩格斯与一位工厂主一起在街上行走.他忍不住谈起曼彻斯特工人区的简陋和工厂环境的恶劣,说:“我从来就没看到比曼彻斯特建设得更差的城市了!”
那人默不作声地听着,走到街角,那人说:“可是,在这里毕竟可以赚到很多钱.再见!先生.”
他有礼貌地与恩格斯告辞分手.恩格斯这才明白什么叫资产阶级.
“我从来没看到一个阶级像英国资产阶级那样堕落、那样自私自利、那样腐朽……”恩格斯给《莱茵报》的稿件中写道,“只有通过暴力消灭现有的反常关系,根本推翻门阀贵族和工业贵族,才能改善无产者的物质状况……”
在英国的日子里,恩格斯放弃了符合他工厂主身份的社交活动,与工人交往,结识了不少工人运动的首领,在实践中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恩格斯将自己的研究文章《*经济学批判大纲》和由他执笔的《英国状况》,寄往巴黎;1844年2月发表在《德法年鉴》上.这一年的年底,他从英国回德国,途经巴黎时又去拜访旅居巴黎的马克思.
这一次,马克思极为高兴地与恩格斯相聚,他已经读了恩格斯《德法年鉴》上的文章.他兴奋地看到恩格斯与自己在扬弃陈旧的理论方面,观点是如此相似,而且都共同思考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都认为人类未来的希望在无产阶级身上.
在巴黎,马克思把自己的战友介绍给恩格斯,他俩一起参加工人们的聚会,并且商量共同撰写《神圣家族》.这是一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错误思潮的著作,从此他俩建立了终生的友谊.
《莱茵报》在马克思任主编期间,刊出维护农民利益等许多把矛头指向普鲁士反动制度的文章,引起当局的强烈不满,《莱茵报》从1843年4月被勒令停刊.马克思辞去这份工作,才来到巴黎的.马克思自小勤奋好学,而且树立了自己生活的远大目标.十六岁时,马克思就在一篇作文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工作的重负就不会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而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就不是可怜、有限、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是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中学毕业后,马克思先后在波恩大学、柏林大学读书.他博览群书,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容,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吸取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发展成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然后又撰写了《资本论》.
这次恩格斯在巴黎与马克思相聚,一起呆了十天.从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并肩战斗,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创立共同奋斗,成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伟大导师.
列宁对这两位伟人的友谊评论说:“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欧洲的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0:55
这个小故事讲的是关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青年时代.
在德国莱茵河畔的科隆市,1842年1月新出版了一份报纸《莱茵报》.当时德国还没统一,科隆那时是属于普鲁士的一个城市.从这年10月起,《莱茵报》连续刊出不少尖锐揭露普鲁士黑暗社会现实状况的报道,观点激进,引人注目.
这年11月,有位二十出头、身材高大的青年,来《莱茵报》编辑部想见报纸主编卡尔·马克思.这青年一个月前就来过了,可当时马克思外出了,所以没有见到他.他对马克思很倾慕,曾根据别人的评价和读马克思的文章,用想像写出一首描写马克思的诗:
鹰隼般的眸子,大胆无畏地闪烁,
紧攥拳头的双手,愤怒地向上伸,
好像要把苍穹扯下埃尘.
不知疲倦的大力士一味猛冲……
马克思确实以学识渊博,见解敏锐,成为当时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有位哲学家赫斯给他的朋友信中这么写道:“他十分冷静严肃又非常敏锐机智.请你想像一下,假如把卢梭、伏尔泰、费尔巴哈、莱辛、海涅和黑格尔结合成为一个人,我着重说一下,是结合,而不是混杂在一堆,那你面前就会出现马克思博士.”
正因为马克思在1842年10月起出任《莱茵报》主编,报纸才变得生气勃勃.
马克思冷淡地接待了这个比他小两岁的青年,原因是他发现这青年与一些“青年黑格尔派”的人很熟.他是否是个爱讲空话的人呢?
“青年黑格尔派”由当时德国一些热爱黑格尔哲学的学者所组成.马克思最初与他们相识,共同语言也是黑格尔哲学,但他逐渐察觉这些人崇尚空谈理论而不注重现实,便与他们分手了,《莱茵报》也不刊用他们的文章.可是听到那青年将去英国曼彻斯特,马克思就约他写些反映英国实情的文章.
这青年就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他爱写诗,喜欢历史、古典文学,因为有一个富有的工厂主的父亲,恩格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因为同样的原因,他后来又不得不跟着父亲去经商,但是他没有放弃广泛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恩格斯读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著作,已逐渐与“青年黑格尔派”分道扬镳.
恩格斯注意观察社会,又非常关心平民的生活,不到二十岁时他就写过一篇《乌培河谷来信》,尖锐揭露了当地工厂主在周四虔诚地去教堂,可平时雇佣大量童工,少付工资,进行残忍剥削的伪善嘴脸.刊出他这篇文章的《德意志电讯》由此畅销,被揭露的工厂主急忙出来否认,一时引起了不大不小的轰动.
离开科隆,恩格斯渡海到了英国曼彻斯特.他这次是奉父命,来父亲开办在这里的棉纺厂工作.
曼彻斯特是当时欧洲典型的工业城市,有高达七层的厂房,蒸汽机等机器已广泛使用.工人在资本家剥削下艰苦地劳动着,每天要工作十六个小时,而且又要连续干两天多才休息.
由于在安全条件很差的工厂里高强度地干活,造成工人工伤事故频繁发生.看到那些伤残工人为了少得可怜的工资还来厂上班,恩格斯感到自己仿佛生活在一批从战争中归来的残废者中间,很是悲愤.
这天,恩格斯与一位工厂主一起在街上行走.他忍不住谈起曼彻斯特工人区的简陋和工厂环境的恶劣,说:“我从来就没看到比曼彻斯特建设得更差的城市了!”
那人默不作声地听着,走到街角,那人说:“可是,在这里毕竟可以赚到很多钱.再见!先生.”
他有礼貌地与恩格斯告辞分手.恩格斯这才明白什么叫资产阶级.
“我从来没看到一个阶级像英国资产阶级那样堕落、那样自私自利、那样腐朽……”恩格斯给《莱茵报》的稿件中写道,“只有通过暴力消灭现有的反常关系,根本推翻门阀贵族和工业贵族,才能改善无产者的物质状况……”
在英国的日子里,恩格斯放弃了符合他工厂主身份的社交活动,与工人交往,结识了不少工人运动的首领,在实践中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恩格斯将自己的研究文章《*经济学批判大纲》和由他执笔的《英国状况》,寄往巴黎;1844年2月发表在《德法年鉴》上.这一年的年底,他从英国回德国,途经巴黎时又去拜访旅居巴黎的马克思.
这一次,马克思极为高兴地与恩格斯相聚,他已经读了恩格斯《德法年鉴》上的文章.他兴奋地看到恩格斯与自己在扬弃陈旧的理论方面,观点是如此相似,而且都共同思考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都认为人类未来的希望在无产阶级身上.
在巴黎,马克思把自己的战友介绍给恩格斯,他俩一起参加工人们的聚会,并且商量共同撰写《神圣家族》.这是一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错误思潮的著作,从此他俩建立了终生的友谊.
《莱茵报》在马克思任主编期间,刊出维护农民利益等许多把矛头指向普鲁士反动制度的文章,引起当局的强烈不满,《莱茵报》从1843年4月被勒令停刊.马克思辞去这份工作,才来到巴黎的.马克思自小勤奋好学,而且树立了自己生活的远大目标.十六岁时,马克思就在一篇作文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工作的重负就不会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而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就不是可怜、有限、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是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