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归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5 17:57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1 06:32
“三归”之解,历代众说纷纭,现综述如下:
(一)“三归”见于古书者就现在所知有:
(1)《论语·八佾》“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2)《晏子春秋·杂下》“晏子老辞邑章”“昔吾先君桓公,有管仲恤劳齐国,身老,赏之以三归,泽及子孙。今夫子亦相寡人,欲为夫子三归,泽至子孙,岂不可哉?”
(3)《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管仲相齐,曰‘臣贵矣,然而臣贫。’桓公曰‘使子有三归之家’一曰:管仲父,出,朱盖青衣,置鼓而归,庭有陈鼎,家有三归。孔子曰‘良大夫也,其侈*上’。”
(4)又《难一》“霄略曰‘管仲以贱为不可以治贵,故请高、国之上;以贫为不可以治富,故请三归;以疏为不可以治亲,故处仲父。管仲非贪,以便治也’。”
(5)《史记·管子列传》“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
(6)又《货殖列传》“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
(7)又《礼书》“周衰,礼废乐坏,大小相逾,管仲之家,兼备三归。”(8)
《汉书·礼乐志》“是时,周室大坏,诸侯恣行,设两观,乘大路(辂),陪臣管仲、季氏之属,三归雍彻,八佾舞庭,制度遂坏。”
(9)又《地理志下》二“桓公用管仲,设轻重亦富国,合诸侯,成霸功,身在陪臣,而取三归,故其俗弥侈。”
(10)《说苑·尊贤》“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市租。……对曰‘疏不能制亲’,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
(11)又《善说》“桓公谓管仲‘政则卒归于子矣,政之所不及,唯子是匡。’管仲故筑三归之台,以自伤于民。”
(12)《论衡·感类》“管仲为反坫,有三归,孔子讥之,以为不贤。反坫、三归,诸侯之礼。大人与天地合德,孔子大人也,讥管仲之僭礼。”以上十二种说法,可以归纳为四类:一类,对“俭”而言,侈也(《论语》、《地理志》);二类,与“贫”对,指富有(《晏子》、《韩非子》、《管子列传》、《货殖列传》《说苑》“赐之市租”也归入此类);三类,指礼(《礼书》、《礼乐志》、《论衡》);四类,台(《说苑·善说》)。
(二)各家解释“三归”者可归纳为十二种:
(1) 包咸说“国君取三姓女,管仲亦取三姓女”(《史记·管子列传》正义、《礼书集解》、《汉书》颜注、《战国策》鲍注皆用其说);
(2) 王充说“诸侯之礼”( 《论衡·感类》);
(3) 俞樾说“甲第三区”:“所谓‘归’者,即以管仲言,谓管仲自朝而归,其家有三处
也,则美女充下陈者亦必三处。故足为‘女闾七百’。‘分谤’而取三姓之说,亦或从此生也。《晏子杂篇》‘赏之以三归’,犹言赏之以甲第三区耳。故因晏子‘辞邑’而景公举此事以止之。”(《群经平议》);
(4) 金履祥说“税法”(《论语注》);
(5) 梁玉绳说地名,管仲的采邑(《瞥记》);
(6) 陶方琦说邑名(《汉孳室文钞》);
(7) 武亿说藏泉布的府库(《群经义证》);
(8) 毛奇龄说因三娶而筑台以名之(《论语稽求篇》);
(9) 郭嵩焘说市租之常例归之公者也。“《管子山至数篇》云‘*之三有归于上矣’,
‘三归’之名实本于此。……其书所载计民之利而归之公,有十倍、百倍侈大之言者,而以三为率。《轻重》诸篇屡见焉。是所谓‘三归’者,市租之常例归之公者也。桓公既霸,遂以赏管仲。《汉书》《地理志》、《食货志》并云‘桓公用管仲,设轻重以富民,身在陪臣,而取三归。’其言较然明显。《韩非子》云‘使子有三归之家’,《说苑》作‘赏之市租’。‘三归’之为‘市租’,汉时儒者犹能明之,此一证也。《晏子春秋》辞‘三归’之赏而云‘厚受赏以伤国民之义’,其取之民无疑也,此又一证也。” (《善书屋文集》卷一《释三归》)
(10)《论语·八佾》杨伯峻译注以为郭说“很有道理”。杨译“三归”既用《说苑尊贤》“市租”一词。
(11)陈奇猷《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集释“郭说足订从来注家之误。盖谓所得之‘三归’筑台以储之,故言‘筑三归之台’,后人因误‘三归’为台名,失之。”此取郭说。《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记载齐景公要赏给晏子“三归”,晏子辞不受,认为“厚受赏以伤国民义”。而管仲正是“以伤国民义”自己招来批评,“以掩桓公非”,而达到“分谤”的目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1 06:33
归依,梵语Sarana的意译,亦译皈依,与信奉同义,在《大乘义章》卷十里说:"归投依伏,故曰归依,归投之相,如子归父,依伏之义,如民依王,如怯依勇",皈依法宝,皈依僧宝,是名三皈依。
五戒,佛教名词,是指佛教在家,男女信徒终身应当遵守的佛制的五条戒律:(1)不杀生,众生平等,皆有佛性,不应杀之;(2)不偷盗,也作"不与取",凡是别人没有给与便自取者均属偷盗行为,因偷盗即生贪心,不利修持,国法尚不许可,更何况信徒;(3)不邪淫,在家居士上奉父母,下养妻子,娶妻之义,续衍生命而已,一切众生终当成佛,今生尚努力求解脱,岂可再造诸业以阻修佛之道;(4)不妄语,即不可说假话骗人,也不作打诳语,用真心对待一切众生;(5)不饮酒,酒能使人陶醉,不知自身束约,多现丑态,能法而不自知。此五戒能防主名为戒,前三防身,次一防口,后一种通往身口、护前四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