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5 19:0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2 23:50
2012年3月7日两会期间,“一个单位无论大小,‘一把手’均居于权力中心,应该是监督制约的重点。”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铜陵市市委书记姚玉舟认为,建立“一把手”五不直接分管制度,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有效途径。 所谓“一把手”五不直接分管,就是党政群机关及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等主要负责人不直接分管财务、干部人事、工程建设、行政审批、物资采购工作,改由班子里的其他副职或确定分管领导进行具体负责,“一把手”只监督审核把关,重大事项要经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推行“一把手”五不直接分管制度,正是铜陵市近年来探索对权力运行进行监督制约的有益尝试。通过试点运行,目前铜陵市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政府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人民团体、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等部门全面推行了这项制度,取得了明显实效,社会反映良好。 姚玉舟认为,推行“一把手”五不直接分管制度,是开展权力运行监督制约工作的一个切入点,是针对“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容易滋生腐败的一剂“良方”。 “实行‘一把手’五不直接分管并不是‘一把手’不管,更不是‘一把手’不能管,而是要加大‘一把手’的监管责任,既要分权、制权,又要防止监督失控。”姚玉舟说,从推行情况看,五不直接分管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以及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权力行使的监督得到了明显加强,保护了领导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通过副职分管、正职监督,既对“一把手”权力分管制约,避免产生“一把手”说了算、其他成员不敢说的现象,又通过“一把手”监督副职履行职责,使监督更加合理到位。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实际分离,形成职责明确、程序清楚、操控自如、约束有力的制度监督体系。 姚玉舟认为,实行“一把手”五不直接分管,不仅充分调动了班子副职及其他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且还推动了重要事项、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和大额资金运行必经集体研究决定制度的落实,还把权力运行过程置于群众监督之下,这样不仅促进了班子内部的民主团结共事,而且实现了面向社会的民主公开,有效杜绝了暗箱操作。在实际运行中,至少在三个层面上发生根本变化:“一把手”由“操作员”变成了“监督员”;副职或班子成员由“服从者”变成了“操盘手”;普通党员干部、群众则由“旁观者”或“怀疑者”变成了“支持者”,从而提高决策和制度的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