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9 07:4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2:28
贞观二十年(646年),一条劲爆的消息从宫里传了出来。原来是刚揍完高句丽回来的大唐总扛把子——李世民下了一条诏令。一帮草民围上去看诏书,认为老大肯定是想拉点人再去高句丽掐架,有好事的人在下面小声唏嘘说前朝皇帝才吊死在江都几年啊,都忘啦。
“制作虽多,未能尽善”,有识字的边看边读这份诏书,“不对,不是打仗,陛下说要重修《晋书》”。没错这份诏书就是值得在史学界大书特书的《修晋书诏》。原来搞了半天是要修本《晋书》啊!
修史书这种事大唐老百姓早就见怪不怪了,早在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刚上台没多久,就下令设梁、陈、齐、周、隋五朝史编修机构,重修五朝史。不过说是要修五本书,但《梁书》、《陈书》全是姚察、姚思廉父子独立完成的,《北齐书》也是李百药之父李德林在齐时就开始创作,严格说来只有《周书》、《隋书》算是官方修纂的,而这恰恰开了一项先例。
啥是官修史书?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史学界的瑰宝,也是我国的传统正史,而这些正史的写作历史也很有特点。隋唐之前史书多为私人撰写,后经朝廷追认,即可列入正史,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多是如此。
南北朝时期*认识到了*的影响力,于是各大*纷纷插手正史的修纂,不过由于没什么先例可循,官方多是挂名而已。例如南梁萧子显的《南齐书》和北齐魏收的《魏书》说是奉诏修史,然而这两本书就完全是这两个人写的,尤其是萧子显,本身就是南齐王室,《南齐书》简直就是他为自家修的家谱。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大隋建立,开皇十三年(593年)隋文帝下诏禁止私人撰修国史。杨坚还以魏收书“褒贬失实”,命魏澹另撰魏史,尊西魏为正统(*正确),也叫《魏书》,但是后来还是魏收的那本流传了下来。所以隋朝官修史书就算是失败了。
吃饱了撑的,为什么重修《晋书》
好了,虽然隋朝修过史书,本朝太宗也修过史书,但是也就这样了,史书嘛,有钱就修喽。不过广大的吃瓜群众还是从这次的修书名单看出了不一样的地方。
说到这我们来看看本次《晋书》编纂委员会的委员们。监修三人:房玄龄(司空)、褚遂良(中书令)、许敬宗(太子左庶人);参与编修:令狐德棻(秘书少监)、来济(中书舍人)、李淳风(太史令)等十八人;
特邀作者:李世民。
既有朝廷*,又有学界大拿,连总投资人李世民都亲自写下四篇“御撰”(见司马懿、司马炎、王羲之、陆机四篇文章后)。可以看出朝廷很重视这件事情。事实上《晋书》修完后,为以后历代所效仿,此后历代正史的修纂模式全是模仿《晋书》。还是那句话:《晋书》之后,正史才真正算是官修的史书。
说到现在,大唐的吃瓜群众还有一件不明白的事,那就是为啥要重修《晋书》,不是有《晋书》传下来嘛,而且还有那么多版本。
不光吃瓜群众,刚接到命令的时候房玄龄和褚遂良也是一头雾水,带着这个疑问他们来到了大唐国家图书馆(秘书省)查阅关于《晋书》的资料。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太宗之前,人家南北朝的多家大V修的这个《晋书》啊有十八家之多,编年的、纪传的、完整的、断代的等等等等,可以说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人家编不出来的。用一千多年后陈寅恪的话来说就是“唐以前诸家晋书,可称美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