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堂与父亲为什么不是同一地方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9 08:39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31 23:45
据说,左宗棠很喜欢下围棋,而且,还是个中高手,其属僚皆非其对手。
有一次,左宗棠微服出巡,看见有一茅舍,横梁上挂着匾额「天下第一棋手」,左宗棠不服,入内与茅舍主人连弈三盘。
主人三盘皆输,左宗棠笑道:「你可以将此匾额卸下了!」。
随后,左宗棠自信满满,兴高采烈的走了。
过没多久,左宗棠班师回朝,又路过此处,左宗棠又好奇的找到这间茅舍,赫然仍见「天下第一棋手」之匾额仍未拆下,左宗棠又入内,与主人再下了三盘。
这次,左宗棠三盘皆输。
左宗棠大感讶异,问茅舍主人何故?
主人答:「上回,您有任务在身,要率兵打仗,我不能挫您的锐气,
现今,您已得胜归来,我当然全力以赴,当仁不让啦」...
世间真正的高手,是能胜,而不一定要胜,有谦让别人的胸襟;能赢,而不一定要赢,有善解人意的意愿。
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聪明不一定有智慧,但是智慧一定包括聪明;
聪明的人得失心重,有智慧的人则勇于舍得。
真正的耳聪是能听到心声,真正的目明是能透视心灵。
看到,不等於看见;
看见,不等於看清;
看清,不等於看懂;
看懂,不等於看透;
看透,不等於看开。
这是左宗棠的故事。
常常听人说:"没文化真可怕!"。可"文化"到底是什么呢?
——是学历?是经历?是阅历?
答案:都不是。
今天看到了一个很靠谱的解释,说文化可以用四句话表达:
1.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2.无需提醒的自觉;
3.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4.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31 23:46
佐证讨论*为什么不是同一个地方的。刘少刘杰可以去网上查一下,然后你就明白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31 23:46
左宗棠(1812-1885),汉族,字季高,亦字朴存,自号湘南农人(一说号上农人),湖南湘阴(今湖南省湘阴县界头铺镇)人,晚清‘军政重臣,湘系集团统帅之一,洋务派重要首领。他生性颖悟,少负大志,虽然科场失意,但并没有放弃攻读儒家经典和经世致用之学。他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刻苦研究地舆学和兵法,等待时机,一展抱负。因其才华过人,先后被招至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幕下,后受曾国藩提拔,步入仕途。因围剿杀太平军有功,先后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成为满清晚期的著名重臣。同治五年上奏疏请设局监造轮船,开始兴办洋务,建成中国策一个新式造船厂。光绪元年,奉命督办新疆军务.收复被阿古柏占领的除伊犁地区外的新疆全部领土。中法战争期间,奉命督办福建军务,抗击法军。1885年在福州病逝,享年73岁,谥号“文襄公”。左宗棠在收复新疆和抗击法军斗争中的出色表现振奋了朝野上下,成为晚清**中极为少见的亮点。正因如此,左宗棠被国人誉为晚清的民族英雄。
只能说时势造英雄,首先晚清的八旗失去了战斗力,打不过太平军,不得已要求救于汉人,而汉人精英价值观又与太平天国冲突,这才产生了左宗棠曾国藩等一代风云人物,在那场战争中,清廷明智的不干涉湘军的管理,给湘军极大的自主空间,没在湘军中买官卖官,所以在那场战争中笑到最后的绝对是非常人。如果在康乾盛世左曾等人绝不会得到重用。
二、不同时期的左宗棠
1、“身无半亩,心忧天下”——治学修身
左宗棠出自书香门第,但家境贫寒。左家世代饱读诗书,却在科举阶梯上裹足不前,家业的发展也因此受到阻碍。到左宗棠父亲左观澜手上时,家里有几十亩田,仅供收取薄租,但人口众多,一遇上灾荒之年,生活便难以为继。幸而虽然生活拮据,但左宗棠仍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生性聪颖,记忆力强,自小就熟读《论语》、《孟子》和《四书章句集注》。除了儒家经典,他18岁还开始读顾社禹的《读史书舆纪要》、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齐南的《水道提纲》等经世致用之学。早年的教育,对左宗棠后来的待人、处事和品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长辈的言传身教,使他从小就树立了良好的品格;儒家思想的熏陶,使他建立了治国平天下的大志。左宗棠二十岁就中了举人,但其后命运似乎跟他开了不小的玩笑,之后的考试他都没中进士,其中一次连会试总裁都对其文章赞不绝口,最后竟是因为名额有限而落榜。但左宗棠没有陷入悲观,而是继续研读农业、地理等经世致用之学,不时对当朝战事献计献策。道光十六年(1836年),左宗棠24岁,他在新房写下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副对联真实地反映了青年左宗棠身处逆境却乐观向上的生活状态和气壮山河的宣言抱负,这是他对自己的勉励,也成为了他一生的写照。
2、“通权达变,为疆吏所倚重”——初露峥嵘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话一点没错。咸丰二年(1852年),张亮基出任湖南巡抚,受胡林翼力荐,诚请左宗棠入幕府,左宗棠正式出山。此时正逢太平军大举进攻湖南长沙,左宗棠及时调配清兵渡过湘江,扼守回龙潭一带,诱太平军渡河,解围长沙。在协助张亮基期间,左宗棠屡次展示出审时度势,调度从容的非凡将才,深受张亮基信任和推崇。咸丰三年(1853年),张亮基调任山东巡抚,左宗棠认为自己心血耗竭却不得显名,随即辞去幕僚一职,但是左宗棠并没有清闲太久。咸丰四年,太平军连克岳州、湘阴等地,长沙再次危在旦夕。时任湖南巡抚的骆秉章坐立难安,求贤若渴,多次盛邀左宗棠出山相助,左宗棠终于答应,二次入佐湘抚幕府,为骆秉章出谋划策,不遗余力,骆对他也是推心置腹,言听计从。在与曾国藩湘军并肩作战的时期,左宗棠尽展平生所学,对扭转湖南军政形势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曾国藩在与太平军作战大败之际,羞愤难当,多次求死,左宗棠挺身而出,激曾斗志,对曾国藩可以说有救命的交情。正是因为这件事,曾国藩与左宗棠同*沙期间,两人过从甚密,“无一日不见,无一事不商”,左宗棠不但是骆秉章的高参,也成了曾国藩的高参。左宗棠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包括曾国藩在内的许多高级*的赞许,他们极力向咸丰皇帝举荐左宗棠。其中御史宗稷辰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左宗棠)通权达变,为疆吏所倚重,若使独当一面,必不下于林翼、泽南。”
3、“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而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声名鹊起
左宗棠在骆秉章麾下受到重用,因出色表现又得到迅速晋升,这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偏左宗棠是一恃才傲物之人,对那些平庸之辈,无论官职大小,均不留情面。于是,咸丰九年(1859)终于发生了“樊燮构陷事件”,此事差点使左宗棠掉了脑袋。樊燮,湖北人,咸丰时代的湖南总兵,这个人贪污*又生性傲慢,因此不被左宗棠待见,在一次接见时左与其产生矛盾,以礼节之故将樊燮以骄倨罪革职,樊燮怀恨在心,一直图谋报复。于是借一次机会,樊燮以幕僚越权干政为由*左宗棠,指其为“劣幕”。咸丰帝下令官文密查:“如左果有不法情事,可即就地正法!”情形危急之时,早闻左才华为人的肃顺连忙设计营救,侍读学士潘祖萌更是连上三疏,力陈其冤:“楚南一军立功本省,援应江西、广西、贵州,所向克捷,由骆秉章调度有方,实由左宗棠运筹决胜,此天下所共见……是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而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也。”这番言辞恳切的话使案情迅速得到扭转。在胡林翼、肃顺等人的力保下,左宗堂不仅化险为夷,更是因祸得福。这一案件使得左宗棠声名鹊起,咸丰帝重视左宗棠的才干,授命左宗棠为三品京卿,之后朝廷又对左不断升任。自此,左宗棠的远大抱负终于有了一个更好的施展平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31 23:47
左宗堂与父亲为什么不是同一地方的?
因为他父亲搬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