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9 06:4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9:05
唐末诗人皮日休曾写过一首诗称赞一个人:"吾爱李太尉,崛起定中原。骁雄十万兵,四面围国门。一战取王畿,一叱散妖氛。乘舆既反正,凶竖争亡魂。巍巍柱天功,荡荡盖世勋。仁于曹孟德,勇过霍将军。"这个李太尉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此人就是唐朝中兴名将李晟(shèng)!
提起唐朝的名将,人们更多想到的是李靖、李绩、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往往忽略后面的人物。其实这些人之后,唐朝依然涌现出许多名将,也正是他们的存在,唐王朝才能在藩镇叛乱的夹缝中艰难的生存下来。他们是一群被后世忽略的人物,李晟是其中的一位,他甚至被人称赞"仁于曹孟德,勇过将军",他有着怎 样的人生传奇呢?
李晟,字良器,洮州临潭 (今属甘肃)人。他出生于当时的世家大族,从其姓氏也看看出其来头必定不小,毕竟是跟天子同姓。李晟祖父李思恭、父亲李钦,都是陇右的大将,其实大唐高祖 李渊即使出身陇右将军,可见其家族在大唐帝国地位之显赫。大唐帝国本由军功而得以开创,故向来崇尚军功,又十分重视门阀制度。李晟拥有如此显赫背景的青年 才俊一举脱颖而出,凭借满腔忠诚和过人谋略,成为中国古代名垂青史的大唐将军。
李晟性强劲刚烈。由于生于军人家庭,除了遗产基因外, 他从小在这种环境之下耳濡目染,也渐渐长成一名坚毅的将领。李晟体格健壮,18岁时效力于河西节度使王忠嗣麾下。李晟的早年军事 生涯主要在河西、凤翔一带,他为抵御吐蕃的进犯,保卫西北边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据说曾经有一次他跟随王忠嗣攻打吐蕃,这其中有一个吐蕃猛将誓死守城进行抵抗,大唐军队进攻了多次都未能拿下,一来二去的,唐军伤亡很大。带队将军王忠嗣大怒,召集军中善射的人,希望能将这将领直接射死。这时李晟应召,引弓而射,一发即将蕃将射死,三军为之欢呼、振奋。至此,王忠嗣对李晟十分赏识,拍着他的后背称他为"万人敌"。
李晟的这一次表现,使他成为了军队中 的红人,各个将领争相想将之收纳至自己的军队之中。此后,他有曾跟随凤翔节度使攻打反叛的羌人,并相当轻松地取得了胜利。此战之后李晟即被提升为左羽林大 将军。
关于李晟的作战传奇,其中还有大历四年那次战争经历。当时吐蕃又再一次进犯灵州,当时凤翔节度使李抱玉让他领五千兵前去攻打,李晟当时则言:"以众 则不足,以谋则太多。"他仅率领一千士兵便将吐蕃将领掳掠而去。李晟的这一次胜利,更为后人流传至今。
但是,让整个大唐王朝真正记住李晟的,则是那年李晟勇猛勤王的壮举。
建中四年(783)十月,泾原之变发生。所谓"泾原兵变"指的是,当年唐德宗准备调往淮西前线平叛的泾原兵马途经长安时,因为没有得到梦寐以求的赏赐,加上供应的饭菜又都是糙米和素菜,而正值公主出嫁,排场很大。
兵士们觉得自己每日在外风餐露宿,为的是保卫这大唐的领土。而皇帝根本就不买他们的帐,只为给自己的子孙谋福利,不管百姓和士兵的死活,于是心理不平衡的士兵发生了哗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泾原兵变"。
唐德宗在这些叛兵的包围下,只好仓皇逃往奉天。 而乱军则趁机拥立朱泚为主帅,围攻奉天,形势紧急。等叛乱的消息传到魏博行营,李晟接到求援诏书,立即奔赴国难。他只好放弃攻打到一半的河北藩镇的战场上撤离,昼夜兼程而行。
李晟在路上,一边加紧行军,一边尽力招募士兵。开始时仅有士兵4千,由于李晟善于抚慰士兵情绪,又能够与士卒共甘苦,旬月之间,队伍便发展到1万多人。
此外,除了李晟的军队外,朔方、邠宁节度使李怀光也率领5万士兵从河北战场撤回赴援,并在礼泉彻底击败了朱泚的叛军。奉天的包围至此被 瓦解,朱泚暂时退守长安。而唐德宗至今回想起来都有些后怕的出逃经历,在他忠心耿耿的臣子保卫下,又恢复了昔日的宁静。
然而事情并没有 结束。
唐德宗也没有想到,自己再一次的忽略或者说故意的疏忽,差一点又断送了他的帝王前程。
德宗听信卢杞的话,没有给李怀光恰当的礼遇和安抚,致使李怀光心怀猜忌,以致和朱泚彼此勾结背叛朝廷,刚刚稍微平歇下来的德宗再一次面临险境。而这一次又是李晟的聪明周旋,挽救王室于危难之中。
开始李怀光并没有暴露他的反叛野心,但只是在兵营中不断离 间朝廷和军队之间的关系。但李晟却时时提防着这位拥兵自重的将领。李怀光为扩大自己的队伍规模,就不断向皇帝奏请说,李晟的神策军粮食给的太多,而自己军队给的粮食太少了,现在兵营中又开始闹了。
于是德宗没法只好派陆贽前去军中安抚。此后,李怀光想要瓦解李晟的军权,想要李晟自己请求减少粮食的供给,以达到破坏和阻止他在军事上取得成功的目的。
聪颖的李晟意识到他的用意,便非常巧妙地回答说:"你是大元帅,我只是个普通的将领。要不要减少粮食的供给,应该是你大元帅说了算。"这么一来,便又将皮球踢还给了李怀光。李怀光无言以对,这件事只好作罢。
但李晟知道,此处已经不能久待,就尽快找了个借口离开了李怀光的部队。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个因缘际会,正是李晟的这一决定,却及时了挽救了德宗的帝王宝座。
不久,李怀光并吞二军,并正式亮出谋反旗号,德宗再一次仓皇逃奔。昔日只是一个朱泚便已让这岌岌可危的大唐惶恐不安,这次是两支大队强强联合,因此这一仗李晟打的很辛苦。
当时李怀光、朱泚联合,气势极为嚣张。
而李晟率领孤军处在两股反叛势力中间,内无资粮、外无救援。在这紧要关头,他以忠义激励全军,身先士卒,并运用各种军事谋略顽强、机智地与叛军周旋。
关于如何攻打敌人的据点长安,李晟为了保护宫苑的完整以及长安百姓的安全,决定直捣敌人老巢。事实证明,这样的策略是很正确的。不久,李晟便已进入城中,当李晟率领一百多骑兵进攻时,左右的人呼喊:"相公(李晟)来了!"叛军一听李晟大名,全都弃战而逃,朱泚率领败兵逃离长安,其余叛军相继投降。朱泚逃到彭原西城被部将杀死。
七月,德宗才得以回驾长安。这样,历时9个月的朱泚之乱,在李晟的又一次舍身抗敌下完全平息。据称,当时报捷书送到 梁州时,唐德宗哭了。他的帝位已经经历了多少次的失而复得,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而他还是能够记住,这几次自己所经历过的九死一生。他自己也清楚地知道, 自己能够再次登上帝位,靠着是这些大唐将士的忠勇,感慨到,"天生李晟,是为了这大唐社稷,不单单是为了我呀!"
但就是这忠心耿 耿的臣子,到后来却因宰相张延赏的诬陷,不但丢了官职,更差点丧命。原来这李晟虽然是个练武之人,却也是个多情 种子。当初张延赏在四川作节帅的时候,李晟一日在成都看重了一个官妓,十分喜爱,执意想要带走。
但当时官妓陪酒都要经过官方的同意,张延赏不肯通融,派兵 夺回了高氏,让李晟很没有面子。于是双方之间的恩怨至此埋下。
后来加上吐蕃的离间和张延赏的诬陷,李晟最终丢了官职,被解除了兵权。
一代名将李晟去世之后,后人对其评价很高。李晟的神道碑,由裴度撰写文章、柳公权书写,被称为文绝、书绝、事绝的"三绝"碑。
明人李梦阳也曾有诗云: "父子英雄古来少,天生李晟为社稷。"高度评价了李晟戎马一生的功劳成就。而文中所谓的"父子",则指的是李晟和其儿子李愬。这李愬,便是后来宪宗时期出兵淮西生擒吴元济的勇将。李愬完全继承父亲的骁勇善战,当年正是李愬这一擒,奠定了淮西战役的胜利,为开创"元和中兴"局面奠定了基础。
回顾李晟轰轰烈烈的戎马一生,他简直具备了现今所言完美男人的所有优点:英勇与智慧兼备,多情与俊美齐集。而他 对于大唐王朝而言,更是有再造之恩。如今隔着千年的历史,透过这早已尘封已久的文字,我们依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那种当年李晟驰骋沙场的气势,"一身能擘两 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