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5:3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3 23:02
1990年代之后,台湾文学呈现多元化并存状态。除了稍早期*文学、女性文学,甚至 乡土文学、怀旧文学以新型态继续活跃外,也出现了网络文学与励志文学为主的通俗文学走向。随着台湾本土化的省思与脚步正常化,以母语做为文学要素的原住民文学、口传文学、台语文学等也相继受到重视。而其中,又以台语文学最具指标性。另外,随着台湾社会对*态度的开放,以LGBT为书写主体的同志文学亦占有一席之地。
2000年代之后的台湾文学呈现的不仅是文化论述,而是在于使用不同文学型及透过特殊技巧形式来展现作者想要呈现的文化议题。在这精雕细琢,层层展开,让内容与技巧形式互相呼应的创作空间。这种企图甚至也出现于网络文学或绘图或网络新诗的年轻书写状态。这种包容性与内涵,是其他时代、其他地区(包含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或书写领域里无法想像也常常无法体会的写作方式。而这种在不断反省、不断注意多元及弱势文化声音的台湾文学,为现今台湾文学的特点。 1990年代,俗称“超文本文学”(hypertextliterature)或“非平面印刷”的网络文学于台湾开始兴盛普及。不久之后,以网络为媒介,或以网络人口为收受者的文学成为台湾文学的主流。一般来说,网络虽然对现有文学具有*性作用,从根本上动摇了现有文学的写作和传播方式的基础,但是在文学观念没改变情况下,造就了新一代的文学领域,拓展了个体性,自主性的台湾新文学。更甚至以相当快速的方式,将台湾文学以另外一种型态传送到华人地区。而台湾网络文学代表性人物如蔡智恒以痞子蔡的笔名写下(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藤井树(《我们不结婚好吗?》、九把刀、鲸向海(新诗)不但将网络文学铅字化,并且在某程度上改变了台湾的文学生态。
在另一方面,以阅读轻薄短小、重视传播、创新文体为特征的励志文学或新型态通俗文学,迅速于台湾流传。诸如几米(绘本)、吴淡如、侯文咏、刘墉、吴若权为代表性作家。虽然这些文学作品常因为过于普罗化,遭到部分文学评论者的严词批评,不过不可否认,多少反映台湾现况的这类型文学作品,仍可视为台湾文学之主要支流。另外,纯文学范畴的都市文学作家,如骆以军、郝誉翔、陈雪、阿盛、袁哲生、林耀德、舞鹤等,在写作上也多少受此通俗文学的轻薄或创新理念之影响。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二二八事件的爆发,紧接着又是“白色恐怖”时期,再加上***的高压统治,关怀台湾本土的文学顿时倍受压抑,没有生存的空间。1970年代以降,由于一连串的国际事件的冲击,台湾本土意识逐渐抬头,乡土文学跃登历史舞台,影响深远的台湾乡土文学论战也随之爆发,台语文学遂在这种环境里萌芽而逐渐成长。
战后最早主张用母语写诗的是林宗源,接着向阳也于1976年开始以台语写诗。进入1980年代初期则有宋泽莱、林央敏、黄劲连、陈明仁、胡民祥等人的加入。1987年解严,随着*符咒解除,社会内部隐藏的文化动能开始爆发,台语文学作品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文类也由初期的诗开始往小说、散文、戏剧开拓,文学技巧也更见提升,主题也更趋多元。1980年代后期之后陆续有更多作家投入台语文创作的行列,比如说陈雷、李勤岸、庄柏林、路寒袖、方耀干等。
1990年以前台语用字仍属尝试期,用字极不统一,有人创造新字,也有语文专家考证本字,再加上原有的传统用字、华文用字,可谓百花齐放。
进入1990年代以后,由于台语文作家互相观摩学习的结果,用字渐趋统一,奇怪的新创字、古字逐渐销声匿迹。新的台语文字,一方面有所传承,也有所创新,但总不离“通俗性”、“语源可靠性”、“音义系统性”三大原则。其次是汉字和拼音不再自成系统,而有合流现象,即所谓“有音无字”的词素用拼音字表示,尝试以拼音字做为文字的一部分,台语文学的用字,逐渐朝向统一的道路迈进。而这种文学发展,也在20世纪后,随者本土化进度而有所延伸或蔓延。 01.台湾文学奖
02.吴浊流文学奖
03.林荣三文学奖
04.教育部文学奖
05.吴三连奖
06.阿却赏
07.海翁台语文学奖
08.台文战线文学奖 在1980年代以前,已有白先勇、林怀民、李昂、朱天心、马森等人在进行同志文学方面的创作。从1983至1993年,同志文学呈现百家争鸣的状态,比较重要的作家有顾肇森、林裕翼、黄启泰、李岳华等人。解严之后因为社会运动的帮助,使得台湾对同志的环境改善,因而同志文学开始受到各大文学奖的青睐,包括了凌烟的《失声画眉》、曹丽娟的《童女之舞》、林裕翼的《白雪公主》等。不过对台湾同志文学最具有重大意义的,还是要属1994年朱天文的《荒人手记》以及邱妙津的《鳄鱼手记》。之后出现了强调性别身分认同解放的“酷儿文学”,相关作家以纪大伟、洪凌和陈雪等人较为知名。另外吴继文、蒋勋、陈克华等作家亦有同志文学方面的创作。至二十一世纪以后,同志文学热潮已逐渐降温,较知名者为舞鹤的《鬼儿与阿妖》、骆以军的《遣悲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