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的预习!!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5:35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30 20:23
新中国成立之日要举行一个盛大的典礼,典礼上要举行阅兵式, 这个设想早在1949年7月底就确定下来了。
可是,开国大典的地点选在哪里好呢?这个问题却让开国领袖们颇费脑筋。很长时间都没能决定下来。
举行开国大典,面对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这事一定要*。而选定一个合适场地的重要性,也就因此凸现出来。
7月,**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彭真、聂荣臻、林伯渠、李维汉等人为副主任的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
开国大典的方案,很快由筹委会拿了出来。方案主要内容有三项:
一是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典礼;
二是举行中国人民*阅兵式;
三是举行人民群众*活动。
筹委会认为,新中国的开国大典,这三项内容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三者之中,阅兵式怎样举行,尤其是阅兵式在什么地方举行,决定着整个开国大典怎样进行的问题。
阅兵式怎么搞和在哪里搞的问题,成为筹备开国大典的中心问题。
开国大典筹委会成立不久,就设立了阅兵指挥机构。这个指挥机构的领导力量很强。开国元勋朱德总司令亲自挂帅,担任阅兵总司令。阅兵总指挥由聂荣臻担任;副总指挥由杨成武、唐延杰(华北军区参谋长)、唐永健(华北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刘仁(*北京*副*)、肖明(北京市总工会*)、肖松(共青团北京**)等人担任。
杨成武与唐延杰走上特殊领导岗位后,在**的领导下,首先主持起草“阅兵典礼方案”。
这个方案拟制出来后,*、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筹划阅兵仪式的负责人,专门听取了有关汇报。
阅兵总指挥聂荣臻汇报了阅兵的基本设想。阅兵副总指挥汇报了阅兵方案的主要内容:受阅部队的选调、编组、阅兵程序、阅兵礼乐及受阅前的训练等事宜;方案设想,阅兵式分为检阅式和分列式。
阅兵方案顺利通过,但开国阅兵地点放在哪里,却没有当即定下来。
*对搞好阅兵很重视。他说:“我们历来主张慎重初战,这次阅兵也是初战,开国第一次嘛。一定要搞好!”
重点围绕确定阅兵地点问题,阅兵指挥所的成员们进行了反复研究。
1949年8月的一天,华北军区的几位将领来到周恩来办公室,将他们经过反复论证的两套阅兵方案,交给周恩来。
第一套方案:地点选在市中心天安门广场;
第二套方案:阅兵地点在市郊西苑机场。
这两套方案分别标画了一张部队位置及行进路线图。对于看惯了作战地图的周恩来来说,这图显得既简单又复杂。周恩来仔细看过地图后没有马上拍板。这两套方案都有优点,但也都有缺点。
阅兵地点放在天安门广场,有利条件是显而易见的:地处北平市中心,届时领袖、军队和群众水*融,开国大典可以搞得轰轰烈烈,特别是天安门城楼就是现成的阅兵台,不必费太多的力气,就可以让全体政协代表到天安门城楼进行检阅。并且,天安门周围街道四通八达,容易集中和疏散。
但是,在天安门广场阅兵,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参加开国大典人员众多,当日城市交通至少要中断四小时;当时长安街不够宽阔,没有经过拓宽,远不像后来那样阔气,只能横排通过步兵十二路纵队、骑兵三路纵队和装甲车二路纵队。
与天安门相比较,西苑机场的优势在于,它有宽阔的机场跑道,没有阻碍交通的后顾之忧。而且在西苑机场举行阅兵,已经取得成功的经验,1949年3月25日,华北军区为了欢迎党*、毛*进入北平,已经举行过由一万余人观看的阅兵式。
在西苑机场举行阅兵式的缺陷,首先是那里没有检阅台,临时搭建应付一些小的场面还可以,举行将有数十万人参加的开国大典就不行了,如果要搭建天安门城楼那样气势雄壮的检阅台,所费工程之大、投资钱财之多,在当时都是很难办到的。其次,西苑机场距市区有很长一段距离,数十万群众要参加大典,往返都不方便;假如没有相当规模的群众参加,开国大典应有的气氛就出不来,阅兵式也就达不到扬我军威的目的,会影响开国大典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再次,机场跑道虽大,但只有一条道可以进退,对参加阅兵的部队来说,行动起来很不方便。
两套方案,论证者明显倾向于第一方案,但没有拿出结论性意见。
举行开国大典的日期一天天迫近。准备参加阅兵的部队已经开始进行分列式训练。
距离开国大典的时间只有一个月了!周恩来的思维重心落在天安门上。
这座矗立于北平城*的巍峨壮丽的古代阙楼,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它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毁于兵火后,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后称天安门。它是旧皇城的正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天安门城楼,从广场整体布局上看,大有“横空出世”之象。从天安门广场上放眼眺望,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熠熠生辉,显得无与伦比的庄严、雄伟。实际上,明清两朝,广场上所有的建筑,都是作为这一主体建筑的陪衬物而建筑的,这就是为什么看上去天安门城楼气势非凡的奥秘所在。天安门还是明清两代帝王从事重要活动的地方之一,其最重要的活动就是“金凤颁诏”,每逢冬至到天坛祭天,夏至到地坛祭地,以及皇帝大婚和出兵亲征等隆重典礼,都要从天安门出入。
天安门,这座封建时代北京城的最高建筑,即将消失它作为封建皇权的所有痕迹,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举行将赋予它全新的意义,使它从此拥有崭新的时空。
经过反复权衡,周恩来终于挥毫醮墨,写下了意见:
毛*总司令少奇同志阅:
日期在*成立之日闭幕后。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时间到时再定。检阅指挥员由聂(荣臻)担任,阅兵司令请朱德同志担任。
周 九·二
这个意见传到刘少奇手上,他在自己的名字上画了一个松子般不大不小的圈圈。
*和朱德没有在这份意见上画圈,他们听取了周恩来的口头介绍和分析,同意在天安门前举行开国大典。
自1949年10月1日起,天安门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30 20:23
关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正确认读生字,理解并积累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能简要复述四个激动人心的场面。
3、能背诵课文第7、8节。
4、能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感受开国大典的庄严、热烈、隆重,体会人们的喜悦心情和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二、重点和难点
1、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文中激动人心的场面,并能背诵7、8小节。
2、通过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感受到开国大典的庄严、热烈、隆重,体会人们的喜悦心情和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准备
1、教师:生字卡片,相应的课件,课文朗读录音。
2、学生:预习课文,认读生字,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
四、教学过程
(一)媒体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开国大典》的电影片断。
2、启发谈话:看了影片,你知道了些什么?(学生畅谈)
3、师小结后出示句子:
1949年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
(1)指名读。
(2)师: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成立了。
(3)指导朗读句子。
4、师:这一天,在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举行的是一场怎样的开国典礼?(盛大、庄严、隆重、热烈、规模宏大……)
5、(板书:14、开国大典)强调“大”,充满*地读课题。
说明:
由于本课的开国大典距现在学生的生活较久远,学生们学起来有陌生感。因此,课开始,我就运用媒体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盛况,感受当时那激动人心的场面,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产生了作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强烈骄傲感和自豪感。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思考:开国大典写了哪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并标出相关小节。
2、交流,归纳板书:
入场(1—4)、典礼(5—10)、阅兵式(11—13)、群众*(14—16)
说明:
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先后顺序来描写,篇幅较长,记叙详实,条理清晰。因此,让学生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理清脉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研读“入场”,深入感悟。
引入: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的开国大典是那样的庄严、隆重、热烈,课文那些语句可让我们感受到?
1、轻声朗读1—4小节,用直线划出有关语句。
2、交流,随机出示:
预设重点一:从1、4小节到会人员的众多、面广中感受。
(1)引读:参加开国大典的领导有 ,民主人士有 ,群众代表有 , 总数达 。观礼台上还有 。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汇集到了天安门广场,早上6点钟起,就有 。人们有的 ,有的 。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2)学习生字:擎(读准音:qínɡ,理解意思)
(3)这么多的群众队伍,谁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为什么?
* *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强调理解“直奔”,读“bèn”。
指导朗读,把工人们生怕耽误了开国大典时间的这种急切心情给表现出来。
* *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二三十公里路赶来的。
强调“赶”。
指导朗读,把农民生怕耽误了开国大典时间的急切心情给表现出来。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30 20:24
是批注吗?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30 20:24
14、开国大典
上海市奉贤区解放路小学 孙美红
关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正确认读生字,理解并积累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能简要复述四个激动人心的场面。
3、能背诵课文第7、8节。
4、能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感受开国大典的庄严、热烈、隆重,体会人们的喜悦心情和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二、重点和难点
1、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文中激动人心的场面,并能背诵7、8小节。
2、通过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感受到开国大典的庄严、热烈、隆重,体会人们的喜悦心情和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准备
1、教师:生字卡片,相应的课件,课文朗读录音。
2、学生:预习课文,认读生字,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
四、教学过程
(一)媒体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开国大典》的电影片断。
2、启发谈话:看了影片,你知道了些什么?(学生畅谈)
3、师小结后出示句子:
1949年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
(1)指名读。
(2)师: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成立了。
(3)指导朗读句子。
4、师:这一天,在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举行的是一场怎样的开国典礼?(盛大、庄严、隆重、热烈、规模宏大……)
5、(板书:14、开国大典)强调“大”,充满*地读课题。
说明:
由于本课的开国大典距现在学生的生活较久远,学生们学起来有陌生感。因此,课开始,我就运用媒体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盛况,感受当时那激动人心的场面,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产生了作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强烈骄傲感和自豪感。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思考:开国大典写了哪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并标出相关小节。
2、交流,归纳板书:
入场(1—4)、典礼(5—10)、阅兵式(11—13)、群众*(14—16)
说明:
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先后顺序来描写,篇幅较长,记叙详实,条理清晰。因此,让学生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理清脉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研读“入场”,深入感悟。
引入: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的开国大典是那样的庄严、隆重、热烈,课文那些语句可让我们感受到?
1、轻声朗读1—4小节,用直线划出有关语句。
2、交流,随机出示:
预设重点一:从1、4小节到会人员的众多、面广中感受。
(1)引读:参加开国大典的领导有 ,民主人士有 ,群众代表有 , 总数达 。观礼台上还有 。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汇集到了天安门广场,早上6点钟起,就有 。人们有的 ,有的 。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2)学习生字:擎(读准音:qínɡ,理解意思)
(3)这么多的群众队伍,谁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为什么?
* *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强调理解“直奔”,读“bèn”。
指导朗读,把工人们生怕耽误了开国大典时间的这种急切心情给表现出来。
* *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二三十公里路赶来的。
强调“赶”。
指导朗读,把农民生怕耽误了开国大典时间的急切心情给表现出来。
(4)引读: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 。
师:此时,大家焦急地等待,期盼着开国大典这一伟大时刻的到来,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啊!一起再来读。
说明:
这一部分主要采用“引读”的方法把1、4节的内容串联起来,使重点更加突出,师生的合作读,学生更易体会到参加典礼的人数之多,人员之广。
预设重点二:从2、3小节会场的布置中感受。
(1)小组合作学习完成:读读2、3小节,画画天安门广场的简笔图。
(2)看着简笔图,读读课文,再按顺序来介绍天安门广场,会场的布置情况。
(3)读、讲中理解“高高耸起”、“挺立”、“迎风招展”。
说明:
读读有关语段,画画天安门广场,以此训练学生将外在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内在的认知水平;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画的简笔图,按次序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会场及其布置情况,训练学生将内在的认知转化为自己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且教给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四)研读“典礼”,深入感悟。
引入:天安门城楼红灯高挂,红旗飘扬;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大家翘首以盼,等待开国大典那庄严、神圣一刻的到来。下午3点整,典礼开始了,请快速读读课文5—10小节,划出描写典礼庄严、隆重、热烈的语句。
1、学生快速读5—10节,边读边划有关语句,用1、2个词写上你的感受。
2、交流,随机出示:
预设重点一:从典礼所进行的各项程序中感受。
(1)归纳并板书: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宣布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2)重点理解句子:
接着,**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
理解“宣布”,指导朗读,声音坚定、高亢、强有力。
再次观看毛*当时宣布的情景,朗读体会这句话的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
预设重点二:从会场上人们的表现中感受。
(1)出示句子: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30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传到白山黑水之间,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什么?“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白山黑水”指什么?全中国人民的心为什么一齐欢跃起来?
各种形式朗读,体会全中国人民听到毛*的宣布后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
熟读成诵,引背,齐背。
(2)出示句子,说说这些情景分别出现在什么情况下,表达了人们什么心情?
* * 下午3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理解“爆发”、“排山倒海”,指导朗读。
* * 30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台。
理解“一齐投向”,朗读中体会人们对毛*的崇敬之情。
* * 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着鲜红的国旗。
理解“瞻仰”。朗读中体会人们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
反复朗读,背诵这一节。
* * 30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朗读中体会人们对毛*的热爱之情。
3、师生共读5—10节,感受典礼的庄严、隆重、热烈。
说明:
文道结合点是突破重难点的很好切入口。本段通过热烈、庄严的大典盛况的描写,表达了人们对毛*的热爱之情,为新中国诞生而无比欢快、自豪的心情。这种感情主要通过文中反复出现的人们的“欢呼”、“掌声”不断体现、加强。教学中,我就抓住这些词句进行朗读理解,既引导生把握文章的内涵,突破重难点,同时也教给了学生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情感的阅读方法。
(五)研读“阅兵”, 深入感悟。
引入:庄严、热烈、隆重的典礼之后,盛大的阅兵仪式开始了,轻声读读11—13小结,思考填空:
阅兵式的检阅司令员、阅兵总指挥分别是__ __和__ __。受检阅的部队开头是___ _两个排,接着___ _、________、__ __、 。当___ _ 部队经过时,人民空军的飞机也__ ,飞过天空。
(1)学生自读,完成填空,交流。
(2)观看阅兵式录像,任选一列方阵介绍,可以运用文中的句子。
(3)划出观众表现的句子,自读体会人们的心情,用1、2个词写上你的感受。
* * 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理解“抛”、“盖过”,朗读中体会群众看到自己的飞机飞上蓝天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 *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抓住“嗓子喊哑了”、“手拍麻了”,体会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
说明:
这段主要描写阅兵式的壮观场面和人民群众看到阅兵部队的激动场面。阅兵式的壮观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为了让学生有深切的体会,借助录像,然后引导学生把画面内容用语言加以表达,可以运用文中的句子,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又再次把文本语言转化为己有。而人们看到阅兵队伍的激动场面,则让生利用上段的学习方法,抓此段中再次出现的“欢呼”、“掌声”,自读理解人民此时的心情。
(4)师生共读11—13小节。
(六)研读“*”, 深入感悟。
引入:两个半钟头的阅兵式完毕,群众*开始了,快速读读14—16小节,还可以从那些语句中感受到开国大典的庄严、热烈、隆重?
1、学生快速读14—16节,边读边划有关语句。
2、交流,重点理解:
(1)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学生反复读,从中体会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中,为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2)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红流”指什么?“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
说明:
这部分就抓住两句相对较难理解的句子,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开国大典的热烈、隆重。
(七)复习巩固,简要复述。
1、读词语:
典礼、宣布、诞生、肃立、瞻仰、检阅、完毕、迎风招展、排山倒海
2、简要复述开国大典四个激动人心的场面。
要求:用简洁的话语交代清楚时间、地点、参加的人员、会场布置,按一定顺序介绍激动人心的四个场面。
说明:
简要复述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复述一定要讲究方法,只有帮学生理顺了整个开国大典的盛况才能更好地要求学生复述。简要复述既巩固了课文内容,又在培养学生语感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
附板书:
入 场 人多、面广
开国大典 典 礼 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宣布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庄严、热烈、隆重
阅兵式 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
空军的飞机
群众*
关于说课
教材分析
本课生动地描写了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时开国大典庄严、隆重和热烈的场景,表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欢乐心情,揭示了新中国诞生的伟大意义,反映了全国人民热爱党,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全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先后顺序,记叙了入场、典礼、阅兵式和群众*四个场面。第一个场面从第1节~第4节;第二个场面从第5节~第10节;第三个场面从第11节~第13节;第四个场面从第14节~第16节。四个场面的记叙中,作者重点写了开国大典进行时的盛况——“典礼”和“阅兵式”。这样有重点地描写,既与文章题目呼应,又揭示了开国大典的伟大意义。
本文在详细记叙隆重的庆典程序的过程中,还描写了参加庆典群众的情绪,表现了群众对中国*党、对新中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写典礼程序与群众情绪融为一体,生动地再现了开国大典时隆重而热烈的情景,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文章更富有表现力。
学情简析
目前,学生已掌握运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并能主动积累。本课词语的理解分散在阅读教学中,随文学习,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教学。
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能边读边动笔,边读边思考。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养成仍要常抓不懈,因此要继续培养学生读读圈圈划划的习惯,并学写简单的批注。另外默读不仅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还有利于学生静心阅读,认真思考,应加强训练。
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初步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句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通过关键词句的理解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此外,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想像能力都在逐步增强,复述课文或重点部分不仅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针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可以简单地复述课文部分内容,多数学生可以复述课文的重点部分,可以按提示、提纲或板书等,用上课文中的词句进行复述。
教学目标
目标一: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正确认读生字,理解并积累相关词语。
学生能在自读过程中运用各种方法识记、理解并积累词语,本课的词语理解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把重难点分散在阅读教学中,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教学。
目标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能简要复述四个激动人心的场面。
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时,就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描写的四个激动人心场面的相关小节,并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按先后顺序用简洁的话语进行复述,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目标三:能背诵课文第7、8节。
7、8两节分别描述毛*宣布新中国成立和升国旗的情景,是典礼文中最振奋人心的场面。语句铿锵有力,感人至深,值得学生细细品读,背诵积累。
目标四:能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感受开国大典的庄严、热烈、隆重,体会人们的喜悦心情和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这是课文三个维度目标的交融,是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体推进,需要学生通过读、看、说、思,在学完课文之后所能感受到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30 20:25
〖教材说明〗
本课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
本课重在表现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而要体会到这一点,对今天的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
在记叙大会开会前这一部分,课文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和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虽然典礼还没开始,但我们从参加会议的人员、人数,*台的布置,会场上群众队伍的场面,分明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的盛大和隆重,也感受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那些从“老远”的长辛店等地坐火车清早到了北京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的铁路工人,那些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赶”来的郊区农民,显然就是参加典礼的三十万人的缩影。就是会场上“挺立”的电动旗杆,似乎也是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屹立在世界东方的象征。
从记叙大会开始,这种激动、兴奋、自豪的感情表达得更加强烈。
当*出现在*台上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台”,这显然表达了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当*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今天成立了”之后,课文用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壮的声音……”这样两个长句子,表达了全场三十万人以及全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
当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时候,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五星红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激动、自豪的感情溢于言表。
如果说,叙述典礼的部分主要表达的是热爱新中国,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兴奋的心情的话,那么,记叙阅兵式的部分,除表达这种激动、兴奋的心情外,更侧重于表达为人民军队的出色表演而感到自豪的感情。你看,“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战士们挺着胸膛”“像钢铁巨人一样”,“‘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这些描述,无不渗透着对人民军队的赞美,和为人民军队感到自豪的感情。
〖词语解释〗
开国大典:创建国家的重大的典礼。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学典礼,开业典礼。
城防部队:守卫城市的军队。
观礼台:被邀请参观典礼的看台。
擎:举。
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肃立:恭敬、庄严地立着。
瞻仰:恭敬地看。
〖参考资料〗
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简称政协,它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协商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1949年9月举行了第一次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制订了具有临时*性质的《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其他法律制度,选举产生了以*为*的**,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不再代行全国*的职权,但仍是中国*党联系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54门礼炮代表我国54个民族(我国现有56个民族。54个是根据当时的统计数字),28响标志中国*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
〖课文梗概〗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举行典礼。下午三点整,典礼开始,首先奏国歌,接着*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今天成立了!”然后,升国旗。升旗以后,*宣读了**公告。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受检阅的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骑兵,还有人民空军的飞机。阅兵式之后,开始了群众*。直到晚上九点半,*队伍才完全走出天安门广场。
〖概括中心〗
课文描述了新中国成立时开国大典的盛况及开国大典的伟大意义,赞颂了人民*的威武雄壮,反映了人民无限热爱毛*和欢庆新中国诞生,当家做了主人的兴奋心情。
〖理清思路〗
全文按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分为五段。
第一段(1—4自然段):写开国大典之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第二段(5—10自然段):具体写开国大典上毛*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
本段按内容分为三层:①(5一7节)毛*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了。②(8—9节)升国旗的过程。③(10节)毛*宣读**的公告,*为***。
第三段(1l—13自然段):写阅兵式的盛况。
本段按阅兵顺序分为三层:①阅兵式开始的情况。②各兵种通过天安门受检阅。③群众看到检阅部队后的激动。
第四段(14自然段):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队伍*的情况。
第五段(15自然段):写开国大典结束后的情况。
〖学习写法〗
1.层次清晰,主次分明,描述有序。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成员、人数,给读者一个概括的印象,然后分别描述广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紧接着重点描写了开国大典的经过,突出了大典的盛况。
2.用词准确。课文中恰当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的声势浩大,以及场面的壮观,突出了人民群众欢欣鼓舞的心情和无比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