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倾城之恋》详细介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5:42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25 09:40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是一篇探讨爱情、婚姻和人性在战乱及其前后,怎样生存和挣扎的作品。
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
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服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狂轰滥炸,生死交关,牵绊了范柳原,流苏欣喜中不无悲哀,够了,如此患难,足以做十年夫妻。
《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和白流苏的爱情故事,可谓有九曲回肠之缠绕和复杂,他们并非那种献身革命的英雄人物,但他们之间的情感经历富有张力,他们的故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显得那么“动听”和富有魅力。
对此,张爱玲曾说:“我以为这样写是更真实的。我知道我的作品里缺少力,但既然是个写小说的,就只能尽量表现小说里人物的力,不能替他们创造出力来。而且我相信,他们虽然不过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旧式大家庭是张爱玲本人最熟悉的场景。“深爱只是为了谋生”这种冷酷的婚恋观,跟她的父母婚姻阴影有关。幼年的父母离异、家族的败落都给她的心灵造成极大的创伤。
她从父母亲族身上,看到了更多旧式婚姻的苍凉。作品中的女性几乎很少是追求自身价值的强者,他们找不到自我的存在,也极少拥有过纯真浪漫的爱情。她们的爱情婚姻纯粹是谋生手段,是求生的筹码。
她们清醒地知道自己是男人的附庸,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所以就尽力利用男人的需求来谋求自己的利益。婚姻是双方权衡利益下的交易,在这场交易中,经济利益当然是主角,爱情婚姻成了女性谋生的工具。
为了谋生而成家,婚姻也只是一种交易,这构成了女性苍凉的人生。她极力描写这种“废墟之爱”——无爱的婚姻。这种婚姻不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而是女性对生活做出的无奈抉择。
因此可以说,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虽然以白流苏得到婚姻这样圆满的结局作为收笔,但丝毫没有削弱小说的悲剧性,反而让人感到更加浓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倾城之恋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25 09:40
许久之前,就看过《倾城之恋》了。也许,是把张爱玲的作品悉数看尽了的。只是,看了就忘的毛病,让我对它们并不存多大的印象了,只差把书名都给忘了。
这次,却又陷落进去了。这次,起源却不是《倾城之恋》这部文学作品本身,而是因了一部由它改编的电视剧。多少有些曲折的意味,兜兜转转却仍又绕回原处。
寂静的夜,看着他们演绎幻想。白流苏身着浅粉色的长袍睡衣,抚着颈颊幽幽守候。一场又一场的空,满满地溢出来。缓慢极致的节奏,悠扬舒缓的配乐, 没有胡琴咿咿呀呀的隔世苍凉,却多了情愫的暗自流动。她静静往那一坐,戏全在那些个仓惶湿热的呼吸、极力抑制的渴望、自持之下的缓慢步调、欲诉却似哑了般 的咽语半喉、猝然回醒的猩红脸颊与难以掩饰的失望之中。隔壁,范柳原一身白袍睡衣,枯坐电话旁侧。月色泛华,夜却如此漫长。一道墙壁,平白制造出几多的忧 愁,折磨了一双精打细算情感的男女。最后一夜,白流苏终就崩塌了无望守候,破灭了空寂幻想。电话线拔出,她径自切断几夜的守望,空泠泠地落荒而逃。范柳原 却终于拿起身侧的电话,对着没有应答的话筒,低低徐徐地告诉她,我想到你的房间,看看月亮。无法到达的声音充斥在流苏耳畔,她听到了,也听不到了。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不太适合的说法,却有那么一丝意味在其中,似乎有别于原著描摹的那几分市侩,多了一番真实的渴望与按捺。老派人的矜持稳重与过来人的直截了当,两者矛盾交杂,对情感的盘计却迫得他们原地踏步,谁也没能戳破那层薄薄的窗纸。
又翻回原著,一个字,一个字地重温了两遍。
她也听得见柳原的声音在那里心平气和地说:“流苏,你的窗子里看得见月亮么?“流苏不知道为什么,忽然哽咽起来。泪眼中的月亮大而模糊,银色的, 有着绿的光棱。柳原道:“我这边,窗子上面吊下一枝藤花,挡住了一半。也许是玫瑰,也许不是。“他不再说话了,可是电话始终没挂上。许久许久,流苏疑心他 可是盹着了,然而那边终于扑秃一声,轻轻挂断了。流苏用颤抖的手从褥单上拿起她的听筒,放回架子上。她怕他第四次再打来,但是他没有。这都是一个梦——越 想越像梦。
直待白流苏第二次赴港,范柳原才终于走进她的房间,从那里看到月亮。
柳原道:“我一直想从你的窗户里看月亮。这边屋里比那边看得清楚些。“……那晚上的电话的确是他打来的——不是梦!他爱她。这毒辣的人,他爱她, 然而他待她也不过如此!她不由得寒心,拨转身走到梳妆台前。十一月尾的纤月,仅仅是一钩白色,像玻璃窗上的霜花。然而海上毕竟有点月意,映到窗子里来,那 薄薄的光就照亮了镜子。流苏慢腾腾摘下了发网,把头发一搅,搅乱了,夹钗叮铃当啷掉下地来。她又戴上网子,把那发网的梢头狠狠地衔在嘴里,拧着眉毛,蹲下 去把夹钗一只一只拣了起来,柳原已经光着脚走到她后面,一只手搁在她头上,把她的脸倒扳了过来,吻她的嘴。发网滑下地去了。这是他第一次吻她,然而他们两 人都疑惑不是第一次,因为在幻想中已经发生无数次了。从前他们有过许多机会——适当的环境,适当的情调;他也想到过,她也顾虑到那可能性。然而两方面都是 精刮的人,算盘打得太仔细了,始终不肯冒失。现在这忽然成了真的,两人都糊涂了。流苏觉得她的溜溜转了个圈子,倒在镜子上,背心紧紧抵住冰冷的镜子。他的 嘴始终没有离开过她的嘴。他还把她往镜子上推,他们似乎是跌到镜子里面,另一个昏昏的世界里去,凉的凉,烫的烫,野火花直烧上身来。
《倾城之恋》未完,我的心中,陈数却已是白流苏,黄觉也等同范柳原。电视剧的缓慢与铺张,只是奋力将张爱玲的寥寥几笔充盈成完整的故事,却着实冲 淡了主线。无复原本的精彩练达,却能够满足大众对情节的要求。我亦草草看了由旁杂延伸的冗长交代,只着重欣赏了他们的香港相遇。倒还谈不上相守的。着迷于 他们似有若无的期许,轻描淡写的拨弄,明里暗里的相持。他们相互试探,话说一半;他们彼此撩挑,迟疑不定。也许,他们真的都没有那么真心。到底,我看不 穿。
记住了那几夜。原著中,只一句话吧
“这是他第一次吻她,然而他们两人都疑惑不是第一次,因为在幻想中已经发生无数次了”。
剧中对这几夜空等、煎熬、幻想的呈现,却是花了大力气的,精致到位,亦别有风情。
再慢慢看吧,空了心思,看白流苏旗袍摇曳,低眉浅笑;看范柳原嘴角上扬,招摇风月。沉醉在,他们相会的每一刻。
也许是理解出现偏差,或者仅仅是程度有限了,好像更把这一出戏往最为简单真实的情感上去看了,没了张爱玲冷淩淩的犀利。
不可否认,她是文字的天才。只是,少了一些诗意。她不留情面地揭露男男女女的装腔作势、自私自利,我却宁愿相信尘世有真爱。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25 09:46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成名作,也是其作品中几乎
惟一以团圆形式结局的故事,一反张爱玲多以悲剧收束
小说的习惯。《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因对金钱的执著使她
丧失亲情、性爱与家庭;《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振保始终
被所谓理性驱使,小心翼翼犹豫再三,最终使爱着自己的
娇蕊绝尘而去,而后来的妻子烟鹂又无时无刻不在受着
他的折磨;《心经》中小寒与父亲的畸型关系早已注定这
是一场悲剧无疑;《花凋》中死去的川嫦和她的爱情;《沉
香屑———第一炉香》里以纯真始以堕落终的薇龙;《琉璃
瓦》中个个鲜活、个个美丽的女孩子却并非都有美丽的归
宿。在张爱玲的艺术世界中,似乎早已奠定了这样的基
调,那便是精心描述生活中残忍的真实,刻画出它血淋淋
的伤口与肮脏龌龊的横切面。
所以,《倾城之恋》要算一个特殊的例子,它是《传奇》
中惟一一部允许男女主人公经由恋爱顺利走向婚姻的小
说,充满了热热闹闹的生活之气。如此说来,《倾城之恋》
似乎颇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才子佳人、郎才女貌,历尽
艰辛与波折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过起了夫唱妇随、平安
稳妥的幸福生活。这似乎是一种众望所归的结局,是爱
情萌芽、生长、开花、结果的必然程序,与一般世俗爱情的
发展趋势重合,相对于《金锁记》等小说,它不使人失望,
反而有意展现生活中充满温情与幸运的一面。为了成全
流苏的幸福,作者不惜让偌大的香港为其倾覆,小女人白
流苏是天之骄子,她梦寐以求的结局最终由于机缘巧合
成功了。然而透过文本表层的语意,读者还是能够捕捉
到小说中张爱玲的风格,灰色、压抑以及无边的冷酷与残
忍。所以,《倾城之恋》并非一部敲锣打鼓、嘻笑一团的喜
剧,而依然笼罩了悲剧气氛,只不过,它以喜剧与团圆的
面目出现,并且悲得不那么彻底与极端,其深层的命运之
悲、爱情之悲、团圆之悲、亲情之悲被华丽的文字与起伏
的情节所掩盖了。这里张爱玲用参差对照的笔法,非封
闭性回环的结构,在反高潮的行进中将故事演绎为俗世
的绝唱。
命运之悲、爱情之悲、团圆
之悲、亲情之悲的悲凉氛围
首先,小说描写了命运之悲。
战争与爱情是《倾城之恋》的两个主题,它们互相渗
透、互为因果,爱情被战争隔断,战争又升华了爱情,爱情
抵御了战争,战争又最终成全了爱情,两个主题交织错结
在一起,互为暗喻不可分开,当这两个显性主题磨擦碰
撞,便产生了第三个隐性主题,即对命运偶然性与必然性
的嗟叹。不管是流苏的命运还是她和柳原的爱情,以及
香港战争的波澜,都几乎是命运的把握与控制,不以人力
为转移。《倾城之恋》显示了人不可左右外界,在命运的
长河中如此被动无助,朝不知夕之所至,有着怎样的生活与遭遇都是偶然的。前路不可预知,在变幻莫测的命运
面前,人只有渺小与虚弱,被命运的巨手抛来扔去。“不
可靠”、“不稳定”成为人类际遇永恒的主题。《倾城之恋》
中说:“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
全不可靠了。”〔!〕("!#$)这句话,其实已经成为整篇小说的
点睛之笔。流苏与柳原如同两个盲人,在黑暗与局部中
摸索。其他如萨黑荑妮公主、宝络、流苏的兄嫂等,亦不
能左右自己的命运,俗世之中没有谁能永远笑站潮头,都
如动物般被命运之手推来搡去,在浑然不觉中像棋子一
样被推向前方或淘汰出局。但命运又表现出某些必然
性,这些必然紧紧地与悲哀、伤感、茫然等字眼相连,比如
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从生至死是谁也无法逃脱的必由路
径。时间是不等待任何人的,自顾向前,它的流逝必将带
来生命的衰颓与灰黯,柳原与流苏正是意识到了这种必
然才走到一起。命运的偶然冲淡了人的希望与信心,命
运的必然又加剧了人对生存的恐惧。正是对偶然与必然
的清醒认识使柳原与流苏最终放弃了游戏,希冀以相携
之力共同抵御悲凉命运,这种相携更多的不是浪漫而是
一种无奈。战争对柳原与流苏的爱情游戏起到了一种启
示作用,如醍醐灌顶的灵药,使之猛醒。它把柳原的优越
戳得千疮百孔,一文不值,并使他看到原来自己做不得自
己的主,纵使有消耗不尽的金钱和中西结合的情调,命运
面前,他仍然只是个永远的受动者,除了自卑外别无他
法。所以他最终向婚姻的妥协,与其说是向流苏让步,毋
宁说是向命运低头。某种含义上,命运才是《倾城之恋》
的真正主角,而非柳原、流苏这对乱世鸳鸯。
表面上看,《倾城之恋》似是一个极富戏剧性的传奇
故事,%&岁的离婚女人在青春即逝时忽遇白马王子垂青,
命运在瞬间升入七宝楼台的顶端,令凡俗人等艳羡神往,
尤如外国童话中的灰姑娘,一步登天,但比起《灰姑娘》简
单的幸福结局,《倾城之恋》却蕴含了更多的人生苦涩与
无奈,这并不让人感到喜悦,而是蓦然慨叹。不管是流苏
的离婚,还是迫于家庭的压力再次筹划结婚,与柳原在恋
爱中比智斗慧,以及后来在战争中遁逃辗转,都是迫于苍
凉人生的应对之计,是无选择之处的选择。战争的突兀
隐喻了命运的突兀,流苏的遭遇完全是造化弄人的结果,
而非其自身努力所致,刻意追求时总是不得,绝望至极时
却喜从天降,现实一次次嘲弄了人的意愿,并保持与其相
悖而行的姿势。故事发生之地香港不一定就是香港,如
果换成上海、南京亦无不可,战争也不一定就是战争,完
全可以置换为内乱、暴动、瘟疫等名词,至于柳原与流苏
也并非独一无二的主人公,具有类似性格的人物多不胜
数。可见,《倾城之恋》的时代、地点、人物并不具有惟一
性,具有惟一性的只有命运弄人的永恒主题。
其次,小说表述了爱情之悲。
《倾城之恋》从标题上看似是一个凄美绝艳的爱情故
事,但又迥异于普通意义上的爱情。柳原与流苏对爱情
的认同显现了强烈的庸俗性与物质性,他们分别站在爱
情的两端,互为猎手与猎物,整个恋爱过程中像两只蚂蚁
一样伸出触角小心试探、揣度对方,既夹杂着男女相悦之
情又充斥着无边的世俗考虑。他们的爱情是一场旷日持
久的拉锯战,时间与耐力是某种获胜的前提,所以,两人
均不开口表态,均不退步,都采取以守为攻的姿势而不主
动出击。这不像爱情而更像一场战争与对弈,没有爱情
普通意义上的圣洁、纯真、炽热与全身心投入,而是功利
算计、患得患失、锱铢必较,如果不是香港的战乱,如果没
有战争的震撼与洗礼,这场拉锯战也许会变成无期,或者
干脆断裂,在无结局处与尴尬处收尾。所以战争的出现
是对爱情的一种拯救与解脱,现实战争是爱情战争的终
结者与决断者,惟有它才有如此的威力与强势。当城池
覆灭、万户离散、炮火连天、烽烟漫涌时,爱情算得了什么
呢?它是那么渺小,爱不爱,爱多少,和谁爱,似乎都已无
关紧要了。岂止爱情,就连爱情的主体———人又算得了
什么呢?虽然战争是人发起的,但又不为凡人左右,面对
那些冷酷无情、令人生畏的枪炮,人们惟有恐惧。人在战
争中随时都可能丢掉性命,与蝼蚁、蜉游毫无二致,既然
生命都无法得到保证,爱情则更显得软弱无力。现实的
战争使柳原与流苏意识到他们的爱情与耐力之战是多么
不值一哂,对于这个世界多么微不足道,生命随时可能在
不期然间遭遇灭顶之灾,与其为捉摸不透的、云里雾里的
爱情虚耗时日,不如先安簟枕,找一个能够牵挂自己、相
互以体温取暖、共渡岁月的伴侣相靠相依。
战前柳原与流苏的爱情是利益上的算计与相持,战
后的爱情则是对现实无奈的妥协,二者与世间吟咏赞颂
的爱情失之千里。他们的爱情试验与调情游戏经不住乱
世的冲击,尤如菲薄的纸张,一点即破,在乱世谈爱情是
奢侈与渺茫的,不如婚姻来得更为现实妥贴,大限来临的
惶恐彻底冲垮了一切情调与浪漫。战争的君临成全了爱
情,但又让人觉得这爱情来历不清、暧昧不明,且有彻骨
的冰凉感。虽然《倾城之恋》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爱情
一直在台前招摇、表演,但绑缚在它身上的细线却紧紧牵
在命运的手中,是它在幕后指挥、拉扯。爱情是被动的、
搀满杂质的,也是值得同情与哀怜的,它的牢固度与耐久
度永远不能让人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