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子》第二章的两个问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7 06:28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9:07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的时候,丑就出来了;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善的时候,恶就产生了。
所以,有了“有”,才产生“无”,有了“无”,才产生“有”,“有”和“无”是互相对立而产生。有了困难,才懂得容易,感到容易,才知道困难。困难和容易是相互矛盾而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才能够体现;高和下,互相对照才有了分别;音和声,由于对立才显得和谐动听;前和后,彼此排列才有顺序。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自然法则来对待世事,警戒自己,他不是用空洞的语言来教训别人。这就像天地一样让万物按照自然发展而生长,他滋养了万物并且不横加干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夸自傲,万物靠它生长但它并不据为己有。它为世间万物立下显著功勋却不自局其功。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就不会失去。
大意:
本章指出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由此引申出“无为”的重要,它能使人获得永久的成功,刻意的追求和占有,结果只能是失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9:07
一、
1.“美”“恶”问题
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2次,用作“美好,美丽”与“丑陋”1次;“赞美、美誉”与“厌恶、厌弃”1次。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其中“美”意为“美好、美丽”;“恶”意为“丑陋、丑恶”。
王弼本“美”作“善”,帛书本作“美”,竹简本作“美”。以作“美”为是。高明亦认为当作“美”,简本证明高说是。他说:易顺鼎云:“王本作‘美之与恶,相去何苦’,正与傅奕本同。王注:‘唯阿美恶,相去何若。’是其证。”蒋锡昌云:“顾本成《疏》:‘顺心为美,逆心为恶。’是成作‘美’、‘恶’对言。傅本‘善’字作‘美’,应从之。此文‘阿’、‘何’、‘恶’、‘若’为韵。诸本‘若何’作‘何若’,亦应从之。”易、蒋二氏之说至确,甲、乙本均作“美与恶,相去何若”。今本“美”字作“善”,因形近而误。
参考资料:《<老子>专书反义词研究》 四川大学博士论文 廖扬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9:08
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