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是什么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7 06:44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7:09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何谓无明?众生十八界不能放下,十八界盖覆佛性,佛性不明,名之无明,经云:‘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觉,而有无明。’
真如人人有,但不守自己的岗位,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便是真如守自性,凡夫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觉而妄动,故有无明,无明无实体,有了无明必定有行,所谓不觉是无明,妄动就是行,行分善行、恶行、不动行,总称为业行,行必有识,善行有善识,恶行有恶识,不动行有不动识,行即业,人业有人识-例如见水是水,天业有天识-见水如琉璃,饿鬼业有饿鬼识-见水成火焰。
有了识,业牵识走去投胎,识与父精母血,三缘和合而成胎,是为名色,色是父精母血,自己的识是心,心有其名而无作用,所以称为名色,名色七日一变,四十九日后有五个胞:即头、双手、双脚,十个月后六根成熟,六根有入六尘的功能,故称为六入,小儿出生后与六尘相触,所谓六入缘触,触境有苦有乐,属受,故触缘受,受是果报,受果报时心生系著,故受缘爱,若乐受爱其长合,若苦受爱其常离,爱合爱离而生取,取即作业,若依理而取属善业,若非理而取属恶业,故取缘有,有即业,有业故有生,生故有老病死忧悲苦恼。
由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受缘取,取缘有,有缘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名十二因缘,若以般若智观,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苦恼灭,十二因缘是空的,可以证辟支佛果,若以般若观照诸法的实相,不但无无明,无凡夫的无明,亦无辟支佛的无明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7:09
就是说,不论愚痴、以及愚痴灭除,都与它不相干。
而这个它,就是从: 是故~ 空中---- 无色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乃至无无明也没有无明尽可说,开始说起的。
所以心经所说得这个主角,是空,可是不是空相,而是空性心。因为这个心,没有智慧也没有愚痴可说可得,它本来就自在,不是靠修行而得,而且从来就不了知三界世间怎麼了,是故称为空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7:10
出自《般若菠萝蜜多心经》,意思就是如果没有烦恼的话,自然就没有烦恼来扰乱自我。有点像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的意思。这个佛家的一种修养境界,也就是看穿看透烦恼,也就没有烦恼的意思。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尽。”这句话的准确白话译文是:没有无明,也没有无明的消失;没有老死,也没有老死的消失。从逻辑上来说当然是这样,在声闻人的智慧中:因为他们觉得有实在的无明,这才有了无明的灭除;因为有老死,才有老死的灭除。而菩萨境界观照无明乃至老死都是无自性空,无明乃至老死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假相,梦幻泡影,因此菩萨不灭除生死,也不必厌离生死,在生死中通达生死了不可得。在生死中超越生死。
关于什么是无明?先应知道十二因缘,关于什么是十二因缘,答案是:
十二有支,也叫十二因缘,十二缘起。原出《阿含》经典,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处(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支,称为“十二有支".
这种结构,在佛教原始经典中是为探求有情众生生死苦恼的缘起而设立的。无明(对佛教真理不能自觉)为缘引起行(善恶行业),行为缘引起识(识别作用),识为缘引起名色(身心),名色为缘引起六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处为缘引起触(反应),触为缘引起受(感觉),受为缘引起爱(妄执),爱为缘引起取(追求执着),取为缘引起有(存在),有为缘引起生,生为缘引起老死。以此次序构成了“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相依相对的因果关系,而说为“十二因缘”。
“无明”,浅说很容易理解,就是糊涂愚痴,障碍你明白真理。深一点说,不了达真如一相,妄生分别执著,就成了无明。无明是我们生死的根本,愚痴是最大的障碍。无明就糊涂,糊涂后就颠倒,颠倒就会造业,造业就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