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7 09:3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5:09
《国史大纲》著者以独特的眼光注意把握时代的变迁,如战国学术思想的变动,秦汉*制度的变动,三国魏晋社会经济的变动等。有的章,如第六章春秋战国民间自由学术之兴起,第八章西汉统一*文治之演进,第十章东汉士族之新地位,第十八章魏晋南北朝之门第(变相的封建势力),第二十至二十一章关于田制、兵制、宗教思想,第二十三至二十四章关于唐代*机构与社会情态,第三十二章关于北宋士大夫的自觉与*革新运动,第三十八至四十章关于唐至明代南北经济文化之转移等,都非常深入。能由一个问题延伸一两千年,由一点扩大到全面,系统梳理。如田制,能将两晋占田、北魏均田到唐代的租庸调,由租庸调到两税法,合成一个整体。
《国史大纲》作者扬弃了近代史学研究中的传统记诵派、革新宣传派和科学考订派,分析了其见弊得失。作者认为,史学不等于技术,不等于历史知识与历史材料,不能纯为一书本文字之学;史学是人的史学,不能做号称客观的无人的历史研究,史学一定要与当身现实相关,但又不能急于联系现实,不是宣传口号与改革现实之工具。他强调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如果一民族对其以往历史无所了解,缺乏起码的尊重,此必成为无文化的民族,无历史意识与智慧的民族。他主张努力开掘国家民族内部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内在的生机、动力。如果不深切理解国家民族背后的文化精神,则国家可以消失,民族可以离散。
近代史学诸流派在*制度、学术思想和社会经济三方面研究的结论大体上是:在*上,秦以来的历史是*黑暗的历史;在文化上,秦汉以后两千年,文化思想停滞不前,没有进步,或把当前的病态归罪于孔子、老子;在社会经济上,中国秦汉以后的社会经济是落后的。钱穆《国史大纲》在立论的标准上反对以一知半解的西方史知识为依据,主张深入理解本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个性与特性。他又以整体与动态的方法,把国史看作是一不断变动的历程。他认为,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经济、*制度、学术思想是发展变化着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就*制度而言,综观国史,*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封建(分封)统一到郡县的统一(这在秦汉完成),由宗室外戚等人组成的*演变为士人*(这自西汉中叶以后到东汉完成),由士族门第再度变为科举竞选(这在隋唐两代完成),考试和选举成为维持中国历代*纲纪的两大骨干。钱穆十分注意中国行政官吏选拔制度、士在文治*中的地位、*权力与四民社会的关系。就学术思想而言,秦以后学术,不仅从宗教势力下脱离,也从*势力下独立,渊源于晚周先秦,递衍至秦汉隋唐,一脉相承,历久不衰。北宋学术的兴起,实际上是先秦以后第二次平民社会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新气象。就经济而言,秦汉以后的进步表现在经济地域的逐渐扩大,而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播、*建设逐渐平等相伴而行,尽管在历史上快慢不同,但大趋势是在和平中向前发展。
钱穆《国史大纲》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运作的背后有一个思想观念存在。在学术思想指导下,秦以后的*社会朝着一个合理的方向进行。如铨选与考试是《礼运》所谓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宗旨所致。在全国民众中施以一种合理的教育,在这个教育下选拔人才,以服务于国家,有成绩者可以升迁。这正是晚周诸子士人*思想的体现。秦汉以后的*大体按照这一方向演进。汉武帝按董仲舒的提议,罢黜百家,专门设立五经博士,博士弟子成为入仕唯一正途。此后,学术地位超然于*势力之外,也常尽其指导*的责任。三国晋朝时期统一的*灭亡,然而东晋南北朝*规模以及立国的理论仍然延续汉朝。隋唐统一*的建立,其精神渊源则是孔子、董仲舒一脉相承的文治思想。隋唐统一无异证明,中国历史虽然经历了几百年的长期战乱,其背后尚有一种精神力量依然使中国再度走向光明之路。钱穆所讲的这种精神力量是以儒家为主的优秀文化传统,它才是民族文化推进的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