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7 02:37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21 21:12
相声,是曲艺门里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说唱艺术形式,也是老百姓喜欢听的。
最早称为象生,也称像声,因为要学习模仿。大家听相声,会有一个感觉,就是相声里的行话,是外人一般很难听懂的。其实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的行内话,但相声显然是最多的。而且,相声是从旧社会的最底层发展起来的,带有明显的底层江湖气。进入新时代后,经过很多相声大家的努力,再加上社会的发展,相声门的一些行话就逐渐不通行了。但还是有很多早年的行话,现在依然在各种相声表演中听的到。
有个词,相信大家会经常听的到,就是“撂地(儿话音)”。现在相声表演有各种剧场或晚会,但在早年,相声表演是没有固定演出场合的,都是在露天的空地上。
两个人往那一戳,有时用白沙撒字,有时唱太平唱词,来吸引观众看他们相声,赏钱吃饭。这种表演,就称为撂地。
有句话说:刮风减半,下雨全完,完全是个靠天吃饭的活。后来,有条件的,可以塔个遮阳棚子,还租桌椅,这都是条件很好的了。
上面提到的白沙撒字,也称画锅。
艺人用碾碎了的白沙土在地上画一口锅,意思是向观众说我得凭这手艺架锅吃饭。
两个演员表演相声,很多笑料,往往都来自逗哏对捧哏的开玩笑,有时捧哏的也会反击几句。这种形式,行内称为砸挂。特别是现挂(现场即兴发挥)是最能考验演员功底的,反应慢的,吃不了这行饭。
逗哏,也称使活的。捧哏,也称量活的。如果逗哏的台词较多,捧哏主要配合逗哏的,话较少的,称为“一头沉”。如果逗哏和捧哏的语言、包袱都差不多,有时甚至分不清谁逗谁哏。这样的形式,称为“子母哏”。最典型的,就是牛群和冯巩的相声,很难说谁逗谁捧。
相声的语言基础是北方话,如果相声演员学说外地方言,并从中寻找笑料,这称为怯口活儿,也叫切口或倒口。相声是门幽默的语言艺术,
并不是单纯引人发笑。相声的笑果,主是要是指“包袱”,也叫“抖包袱”。抖包袱的前面,往往会有一串技巧紧密的铺垫,最后一句突然抖
包袱,全盘皆活,这也叫“三番四抖”。最典型的抖包袱,就是马三立先生的《逗你玩》。
相声一般是两人说,术语称为“双春”。如果是群口相声,也分主要演员和“腻缝儿”,群口相声,即使人数再多,术语也称为“三人活”。比如逗哏和捧哏之间,往往会有一个“腻缝儿”角色,通过他,来串连逗哏和捧哏的话题。
大家还经常能听到“柳活”这个词。相声四门功课,往大说是12门,往小说就四门,就是那著名的“说学逗唱”。相声的唱,是专指太平歌词,其他再唱什么,都是“学”。这个学别的曲艺门的唱,就称为柳活儿。柳活,主要是对戏曲的学唱,称为“戏柳”。唱戏曲再加上唱现代歌的,称“杂柳”。
传统的相声演员,应该会“贯口”,也就是一些能练嘴皮子的长段子。最有名的,如《报菜名》,大家都熟的“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卤猪、卤鸭、酱鸡、腊肉……”
还有就是《地理图》、《白事会》、《八扇屏》、《夸住宅》、《大保镖》、《文章会》等名段。特别是《报菜名》和《地理图》,因太长,也称大贯口或两大贯。其他的,一般称为小贯口。
还有一种表演称为“腿子活”,这是指演员在表演时,需要借助一定的化妆或道具。特别是学唱戏曲时,经常需要腿子活,比如演员头上包个头巾,手里拿个扇子。
或是把桌子放在舞台中间,当成开场门或上场门。在《汾河湾》或《窦公训女》、《武坠子》中经常能看到腿子活。
相声演员其实是非常辛苦的,观众就是他们的衣食父母。如果说的好,表演完了要回后台,台下观众让他们再演一个。演员会再出场表演一段,这叫“返场”。按门内规矩,返场最多只能有三次。但大家看老郭的相声,返场十几次的也不少见。如果多个相声组合表演的演出,一般是由腕最大的那对放在最后出场,行话称“攒底”。
正如老郭说的,现场听相声,可以晚来,不要早走。这和其他行业也差不多,重量级人物往往在最后出场。
如果有的演员表演效果不太好,观众不满,称为“出盅”。有一些观众退场不听了,称“抽签”;很多观众都走了,叫“开闸”。观众不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演员功底还有待提高,在背大段贯口的时候,念错字,吐字不清,称为“吃栗子”。不过,有的演员功底扎实,反应快。真要是在舞台“出盅”,可以现场补救。就是放弃之前定好的台词,完全根据现场情况即兴发挥,这称为“钻锅”。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21 21:12
砸挂,相声演员之间彼此戏谑取笑的一种手段。相声演员生活中相互“砸挂”的事比比皆是。把这种“砸挂”说成是相声演员之间,用以训练随机应变,灵活下挂(组织包袱)和现挂(即兴创造笑料)的训练手段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