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和少年的区别,两字词语概括,多多益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9 20:33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3 07:24
童年是指幼年和少年之间的时间段,没有确切的定义,时间在上小学的前两年和上小学的时间段(即: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所指一般被人们认为人生中最快乐的时期,无忧无虑,在文学作品中常有着快乐的寓意。儿童在这一阶段以学习为主导,生活环境起了很大变化,这促使他们的心理快速发展起来。总得来说,有下面几个发展特点:
1、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
幼儿晚期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发展,但占主要地位的还是具体形象思维。上小学以后,儿童通过学习,学到了许多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逐渐掌握越来越多的概念、法则、法律;学习又促使儿童进行思考。这样,他们的抽象思维逐渐发展起来,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渐过渡。
2、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自觉性的发展。
幼儿晚期儿童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目的性虽有所发展,但仍以不随意为主。上小学后,在学习读、写、算过程中,儿童要完成老师提出的任务,必须使自己努力注意、记忆和思考,这样不仅促使儿童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随着第二信号系统调节机能的增强,心理活动和行为目的性的提高,随意性和自觉性也得到了发展。
3、集体意识和个性的逐渐形成。
儿童期虽然也参加集体生活,但这时的集体意识比较模糊,还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和集体的关系经。进入小学以后,最初还保留着幼儿时期的这一特点。如他们根本不懂班级是一个集体,意识不到班级的荣誉。以后,在老师教育的影响下(如班级分工、轮流值日生、学校三项竞赛等集体活动),儿童就逐步意识到自己和集体的关系,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权利和义务等等,再通过少先队等的集体活动,儿童和集体关系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对人、对已、对事物的一定态度,初步形成了意志、性格和个性。
少年是指十岁左右至十五六岁这一时期的孩子,相当于初中教育阶段。教过这一时期学生的老师和有这样大孩子的家长都有这样的体验,孩子一到了这个年龄阶段,突然变得陌生了,不再是老师、妈妈身边的“小毛头”,而是表现出自信的“大人”了。是的,这时青春正踏着欢快的脚步,静悄悄地向您的学生或孩子走来。少年期是从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变期。其主要特征是,半幼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冲动性和自觉性等交错发展着,因而在生理和心理社会化方面都有巨大的变化。从少年期开始,是一个人的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促进儿童“文明化,成为社会的个体”的时期。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的世界,与*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教师、家长必须深入了解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地加强教育,促使他们的心理顺利发展。
少年的心理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基本成熟
所谓自我意识,是指少年对人生、对自己逐渐形成一定型式的自我价值观和自我认识能力,不断探求人生道路和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人从出生到少年期,自我评价能力经过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的过程。少年总是在有意无意中思索着“我是什么”及“别人怎样看待我”这些问题,他开始从对照别人,对比别人以及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评价自己。从这时起,他要了解自己,开始“想到自己”,真正发现自己。
少年在评价自我的时候,往往出现两种心理状态。一方面,如果在评价自我的时候,他们不断受到外界环境的称赞,而从不被轻视或攻击,这时如果再没有*的指点,他们就很容易陷入自我满足虚荣,经不起一点失败的状态。另一方面,如果在评价自我的时候,他们不断受到外界的冷遇,失败总缠绕着他们,那么,他们就会产生另一种倾向,即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并不断寻找种种客观理由来解释自己的失败,以弥补内心的不平衡。正确地评价自我,是需要他人助一臂之力的。以上两种心理状态,需要老师与家长给予注意和关心,并给他们创造一些适当的外部环境,使他们改变对自己的不正确评价。
总之,童年单纯幼稚,活泼好动,身体没有充分发育,判断能力较差,特别依赖父母,理解能力差;少年进入了青春期,第二性征出现,向往异性,有叛逆的心理,有意识地远离父母,学习目的较明确,交朋友有了具体的标准。精神易迷惘,有冲动性。
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娞好奇;少年是一副画,色彩绚丽,五彩斑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3 07:24
童年:天真,浪漫……
少年:个性,独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3 07:25
白纸和图画追问能现实点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