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5:57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13:49
DNA和组蛋白;人们接着用化学交联、高盐分离组蛋白,以及X衍射等方法进一步研究组蛋白多聚体的结构、排列以及怎样和DNA结合的,从而建立了核小体模型。
1984年Klug和Butler进行了修正。核小体的构造可表示:每一个核小体结合的DNA总量为200bp左右,一般在150~250变化范围轻微消解染色质而得知的。连接两个核小体的连接DNA是最容易受到这种酶的作用,因此微球菌核酸酶在连接DNA处被切断。
此时每个重复单位的DNA长约200bp,而且是和五种组蛋白相结合,保持着核小体的结构。也就是“绳珠”结构的绳被切断,剩下一个一个的“珠”。
临床意义:
抗核小体抗体比抗ds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更早出现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早期,并且特异性较高。阳性率为50-90%,特异性>98%。每个核小体单位包括200bp左右的DNA超螺旋和一个组蛋白八聚体及一个分子H1;组蛋白八聚体构成核小体的盘状核心结构;
146bp的DNA分子超螺旋盘绕组蛋白八聚体1.75圈,组蛋白H1在核心颗粒外结合额外20bp DNA,锁住核小体DNA的进出端,起稳定核小体的作用。
包括组蛋白H1和166bp DNA的核小体结构又称染色质小体;两个相邻核小体之间以连接DNA相连,典型长度60bp,不同物种变化值为0~80bp;组蛋白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结构性的,基本不依赖于核苷酸的特异序列。
实验表明,核小体具有自组装的性质;核小体沿DNA的定位受不同因素的影响,进而通过核小体相位改变影响基因表达。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13:50
核小体核小体由DNA和组蛋白(histone)构成。由4种组蛋白H2A、H2B、H3和H4,每一种组蛋白各二个分子,形成一个组蛋白八聚体,约200bp的DNA分子盘绕在组蛋白八聚体构成的核心结构外面,形成了一个核小体。这时染色质的压缩包装比(packingratio)为6左右,即DNA由伸展状态压缩了近6倍。200bpDNA为平均长度;不同组织、不同类型的细胞,以及同一细胞里染色体的不同区段中,盘绕在组蛋白八聚体核心外面的DNA长度是不同的。如真菌的可以短到只有154bp,而海胆精子的可以长达260bp,但一般的变动范围在180bp到200bp之间。在这200bp中,146bp是直接盘绕在组蛋白八聚体核心外面,这些DNA不易被核酸酶消化,其余的DNA是用于连接下一个核小体。连接相邻2个核小体的DNA分子上结合了另一种组蛋白H1。组蛋白H1包含了一组密切相关的蛋白质,其数量相当于核心组蛋白的一半,所以很容易从染色质中抽提出来。所有的H1被除去后也不会影响到核小体的结构,这表明H1是位于蛋白质核心之外的。染色体是一个独立行动的结构单位,在细胞*时传递给子细胞一份染色体拷贝。因此每条染色体必须能复制,所复制的拷贝最后分离并被正确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这些基本功能是由真核生物染色体三种特定的DNA序列所控制,即DNA复制起点、着丝粒和端粒。从DNA到染色体不论是形态还是长度都相差很大。人类最长的第一个染色体全长仅10mm,但其DNA却长达7.2cm;一个细胞核直径仅5nm,在这样一个小小的空间中却要纳下全长近200cm的DNA,人们不禁要问DNA如何形成染色体,纳入小小的核中。解决这个问题同样是由很多科学家差不多经过20年的努力,最终提出了为大多数能接受的模型¾侧环模型。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13:50
核小体是由DNA和组蛋白形成的染色质基本结构单位。染色质就是由一连串的核小体所组成。
核小体的形状类似一个扁平的碟子或一个圆柱体,每个核小体由146bp的DNA缠绕组蛋白八聚体1.75圈形成。核小体核心颗粒之间通过50bp左右的连接DNA相连。形成核小体的组蛋白有几种,每一种组蛋白各二个分子,形成一个组蛋白八聚体,约200 bp的DNA分子盘绕在组蛋白八聚体构成的核心结构外面,形成了一个核小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13:51
核小体由DNA和组蛋白(histone)构成,是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亚基。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13:51
由DNA和组蛋白组成。组蛋白H2A,H2B,H3,H4各两分子构成核小体的核心八聚体;且双链DNA以负超螺旋在其外绕1.75圈(约150bp)构成核小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