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02 11:40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13:09
传统上为春季,第三个节气。即视太阳 在黄道 上自黄经345°至360°(0°)的一段时间 ,每年3月5日(或6日)开始,至3月20日(或21)结束,约15天。这时太阳直射点由 5°57′S移至赤道。狭义上,指惊蛰开始,视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345°的时刻,即在3月5日(或6日)。
古代分惊蛰为三侯:“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惊蛰三候所代表的花信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月令七十二候 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此时天气 转暖,渐有春雷 ,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北京地区,北海冰 融化,雁飞,蜜蜂开始群飞,春雪终止,榆树开花。
“惊蛰”,是“立春”以后天 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期,此时过冬的虫卵也将开始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然而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地中的温度。有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老角唱山歌”,“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这是说惊蛰日或惊蛰日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风调雨顺,是个好年景。
“惊蛰”节气后,南方暖湿气团 开始活跃,气温明显回升。常年节气平均气温淮北地区为6~7℃,淮河 以南地区为7~8℃,比"雨水"节气升高3℃或以上。该节气内黄淮地区的气温自南向北先后稳定升至5℃以上,而气温稳定升至5℃,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气象界限温度,它预示着树木开始发芽、春长,春播作物开始播种。常年节气平均降雨量 淮北地区为15~20毫米,淮河以南地区为20~40毫米。
民俗:惊蛰雷动,百虫“惊而出走”,从泥土、洞穴中出来,于是虫蚁开始活动,逐渐遍及田园、家中,或殃害庄稼,或滋扰生活。因此惊蛰期间,各地民间均有不同的除虫仪式。
客家民间则以“炒虫”方式,达到驱虫的功利目的。惊蛰这一天,一些地区要吃炒豆。在少数民族地区,广西金秀的瑶族在惊蛰时家家户户要吃“炒虫”,“虫”炒熟后,放在厅堂中,全家人围坐一起大吃,还要边吃边喊:“吃炒虫了,吃炒虫了!”尽兴处还要比赛,谁吃得越快,嚼得越响,大家就来祝贺他为消灭害虫立了功。其实“虫”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征意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14:44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1、多打雷。据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节气时段之所以响雷,是因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惊蛰始雷”仅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节律相吻合。
2、蛰虫现。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蛇虫鼠蚁。惊蛰时节,各种蛰虫有感因此开始活动,春雷乍动、雨水增多、气温回升,万物生机盎然,是万物生长的好时光,该种的农作物都可以开始种了。
3、天渐暖。
作为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除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至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至6℃,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已达10至15℃以上,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日照时数也有了明显的增加。
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耕种的好时节,我国各地随着气温回升,日照增加,由南向北渐次进入春耕时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16:35
万物苏醒之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