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
道出王昭君的一生,又极符合史实,可见诗人炼字之功,“一”“连””独“”向“几字,将昭君远嫁时的不舍却又无可奈何,别无选择的绝望,刻画得淋漓尽致。”青冢向黄昏“更是寂寞悲凉,大漠茫茫,思念茫茫无绝期。
1、炼字除了使诗文简洁外,还有一个功用就是使其更为准确。李渔只在《窥词管见》中就说到这点:“琢句炼字虽贵新奇,亦须新而妥。古代的诗话中有个“一字师”和“半江水”的故事就是讲如何准确炼字使之合理。2、使形象生动 炼字不仅使诗句简洁准确,也能使诗句更加鲜明生动,更加形象地表达诗意。...
二、他炼字的例子:1、特别重视动词的锤炼。如“暮投石壕村”(《石壕吏》)中的“投”字,写出兵荒马乱之际,诗人在路途中急于投宿的心情,被人称为“复却万方无准,安排一字有神”;再如“群山万壑赴荆门”(《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中的“赴”字,把山峰写得势欲飞动;“千朵万朵压枝低”(...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国之情的。杜甫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
赏析:注意从表现手法和炼字两方面着手。这两句用了白描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借毛延寿画图和昭君出塞的典故,写出了王昭君的一生际遇,进一步深写作者对昭君命运的慨叹之情和家国之情。一个”省“字,写出了元帝在图画上未能识得昭君的美貌,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一个”空“字,写出了昭君的芳魂也许在深夜...
杜甫简介 杜甫 (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 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 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
《咏怀古迹五首》 15,乾坤日夜浮,恶竹应须斩万竿、画图省识春风面。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 《天末怀李白》 30。 《春夜喜雨》 27,路有冻死骨。 《咏怀古迹五首》 14。 《戏为六绝句》 23,再使风俗淳。 《春日忆李白》 4。唐肃宗时。后入蜀。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18,润物细无声。
咏怀古迹五首之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贫交行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